第二十四章 布兵(下)(2 / 2)
三叩毕,高颎牵过马翻身而上,头也不回一路狂奔而去。他处理好额上的轻伤,辰时与于仲文在宫内会合,二人共同经过一番准备,于两日后启程奔赴武陟。
*
*
自高颎走后已过十日有余,杨坚终日与李德林商讨军务,明显疏远了刘昉、郑译。
这天用过午膳后,杨坚独自一人在正阳宫后院中消食,不知不觉他已踱步近一个时辰。李德林携一名伤痕累累、衣衫沾满血污的青年男子急匆匆地穿行于正阳宫中,他们费了好大力气才在院落一角发现杨坚的身影。
“丞相,我给你带来一名从淮南战场回来的将军,他正要向你复命呢!”李德林一路小跑到杨坚面前。
杨坚正要开口,这时那位浑身带伤的男人也气喘吁吁地赶了上来,“扑通”一声跪倒在杨坚脚下,哀声道:“末将顺州刺史周法尚,未能保全城池,请丞相降罪。”
“将军先不要自责,淮南战况现今究竟如何?”杨坚搀扶起周法尚,焦心地问。
周法尚自知有愧,低着头小声说:“司马消难起兵当日就派开府段珣谎称助我守城,欲骗我打开城门。我深觉有诈,闭门不纳,于是段珣开始围攻城池。由于仓促作战,大多士兵皆在城外,末将率五百士卒苦守近二十日,终力不能支,只得弃城回来向丞相请罪。那司马消难已经投降于陈国,接受其任命为大都督,并赐随国公。末将的母亲和弟弟及家中僮仆三百人余人皆被司马消难俘虏至陈国。”
“随国公?呵呵……司马消难还是降陈了!看来柳裘他们是去晚了啊——”杨坚望天一叹略作惆怅,复而转过头冷静地对李德林说:“相府中现领宿卫骠骑的段文振其老母妻子皆在邺城,但他此前仍拒绝了尉迟迥的劝降,是一位忠勇之士,就派他前去安抚淮南吧。”
李德林领命,杨坚又看向候一旁始终低着头的周法尚,微笑着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抚道:“将军不必忧心,司马消难投奔陈国已见败迹,王谊元帅定会率兵将淮南地区尽数夺回。将军辛苦了,先下去休息吧,尽快把伤养好,再为国尽忠!”
周法尚弃城逃回京城,不但没有被处罚,反而得到丞相的慰问,顿时感激涕零,再三叩拜。就在这时,有人前来通传刘昉、郑译二人同来正阳宫求见杨坚,李德林见状便自请告退,扶着周法尚从偏门离去。
杨坚眉目深沉,他猜想刘昉、郑译应是因几日未获召见,感觉到被疏远,所以前来一探虚实,顺便借机讨好。虽然猜到两个小人的来意,但不能就此推辞不见,与他们彻底撕破脸,无奈之下杨坚绷着一张黑脸往正厅走去。
见到刘昉、郑译那一刻,杨坚顿觉异常烦躁,但又不得不笑着和其寒暄。郑译的话不多,刘昉却是一脸媚态,关怀备至、歌功颂德:“丞相不要为战况过于担忧,忧坏了身体,谁来统帅我们大周啊!我大周除了丞相,再无一人可以坐镇京师总揽大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这番谄媚的话在杨坚听来格外刺耳,但他又不好打断刘昉,强压下自己的不耐烦。就在此时,长长的喊声传入大厅,“报——蜀地急报——”
杨坚顿时打起精神,再不管愣在一旁的刘昉,只见一个军士跑进大厅,跪地禀道:“蜀地急报,益州总管王谦日前为了阻拦新任总管梁睿赴任,出动巴蜀军队十余万人,攻占始州。所管益、潼、新、泸等十八州皆反,另有渝、武、兴等十州民众亦从之。”
“哈哈哈……好啊,真是好啊——”杨坚听了这个消息竟酣畅地开怀大笑,朗朗笑声充斥着正厅的每一个角落,回荡、扩散。
刘昉、郑译不解其意,静坐着一声不吭,直到杨坚止住笑,才听他痛快地继续说:“该反的终于都反了,果然不出所料啊!传令下去,封开府于义为元帅,发利、凤、文、秦、成诸州兵马,讨伐王谦!”
刘昉和郑译听罢大惊失色,二人忙互对眼色暗通意见。刘昉心照,壮着胆站了出来,小心翼翼地说:“丞相啊,那梁睿在军中位望素重,恐怕不可居于义之下,导致士兵不满,军心动摇啊!”
杨坚怒目狠瞪着刘昉,眼神利如刀锋,吓得他浑身哆嗦不敢抬头。立威之后,杨坚一改前态,幽幽地吐出一句:“令梁睿为元帅,于义为行军总管。”
郑译看出杨坚大为不快,为了缓和气氛忙转移话题。正巧有件他苦思已久,想以此重新博得杨坚信任的事,此时正是提及的最佳时机。“梁睿和于义皆为人才,如今国家正值用人之时,丞相更是求才若渴。在此微臣想推荐一人,他刚正耿直,通晓世事,可堪重任。并且此人对丞相来说应该并不陌生,他就是元岩,但因之前冒死进谏宣帝被罢黜在家。”
杨坚拉长着脸,满是疑虑地瞅着郑译,嘴里却反复念叨:“元岩,元岩……”刘昉眼见郑译举荐元岩,怫然不悦,目光阴毒地盯着郑译,眼神中充满着忿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