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八章 你很刑呀!(2 / 2)
江宁凑过去看了眼。
好家伙!这字写得,可以直接进书协了。
其实,现在的书协还好,没有像后世那样乌烟瘴气,丑书大行其道。现在可不流行丑书,要真跟后世那些“丑书大师”一样,估计还会被轰出去。
后世的书协内部不断发生矛盾,各个部门之间因为金钱而发生争执,曾经古色古香的书法宝地,变成了名利双收的组织。
很多不该被成为大师的人进入中书协,将中书协内部的氛围搅得一团糟。
包括沃先生、曾先生等人,他们先后发明了丑书、射书等新的写作形势,但是在外人看来,这完全是一场表演。
有人可能会说,丑书也不是近代才有的,古代就有了。比如古代的狂草,不也是看不懂的鬼画符吗?
不说狂草,像郑板桥的“六分半书”,在当时估计也算是丑书吧?可到了后世,不也成为艺术了吗?
但那能一样吗?
郑板桥风韵特异“六分半书”影响深远,基本上一个主要的原则就是几种书体揉为一种,到底是几分隶书、几分篆书、几分行书,不分的很清楚用法。
他的字里面很多画笔是按照小篆的画笔写的,有篆有隶,得利于篆书融入行楷书中间,所以他把自己称为古隶书。
说郑板桥书法“丑”的人,估计是不会绘画的,中国画讲究“书画同源”,郑板桥以画法入书,以书法入画,书法和画法浑然一体,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人家的字虽然“怪”,但看着顺眼,舒心。
而后世那些所谓“大师”的作品,看着一团糟,让人闹心。
这就是区别。
“一笔一划写,你还不懂连笔。”江宁必须把这丫头的字体纠正过来。
有些事情,必须要从小就端正,不然习惯了,以后很难改。
果儿皱眉,纠结了半天,终于将写好的那几行字擦掉,心里估计在滴血,好不容易写出来的。
外婆笑了笑,没有插手这种事。
她问外孙:“又不在家吃?”
这小子,都开始吃百家饭了,经常带果儿去别人吃家,让他们两老很无奈。
“大山去捉牛蛙,叫我晚点过去吃。”
想想那干锅牛蛙的味道,江宁就有点期待了。
生活在双河村的牛蛙,味道也特别好,个头大,凶勐,不好捉。
外婆无语,暗道:牛蛙有什么好吃的?
家里有猪肉、牛肉、羊肉等。以前,想吃这些都吃不到,田里的蛙类,都是饿得没办法,才去捉来打牙祭的。
要是知道外婆的想法,江宁估计得说:以前没有多余的油,水煮青蛙,自然味道不会很好。
这是事实,牛蛙之类,就是要用重油、重料去弄才好吃。
“喜欢吃的话,改天让光荣去捉点,或者让你舅妈去买点回来。”见外孙喜欢吃,老太太说道。
现在三个儿子都很忙,几乎都不挨家了。
以前,老二还经常在家里熘达。但自从做了罐头厂的厂长,就清晨和天黑了才能在家里看到他。
“外婆,不用这么麻烦,那种东西,时不时吃一顿还行。”
……
过了一个多小时,果儿终于把语文作业给做完,江宁踩着点,带她去了大山家。
他的到来,大山家的家人都很开心。
“怎么没把花生也带过来?”大山的老婆说道。
花生是江宁的长子,在村里很受欢迎。小家伙不怕生,看到谁都要抱,本身也长得白白净净,很可爱。
“他奶奶带着,我可不敢带出来吃饭。”
现在花生基本上就是江宁的老妈在带,也不去市里了,留老江一个人在市里独守空房。
等再长大一些,江宁和唐秋再接手孩子的教育。
大山已经做好了干锅牛蛙,他也不是第一次做,厨艺有了很大的长进。
“小宁,我听大山说,你让他养田鸡?”大山的父亲问道。
他给江宁倒了一杯茶。
江宁也经常来,所以没有客套,坐下来就跟这位叔聊起来。
“嗯!是的!田鸡以后受法律保护,野外的不能捉了。但吃田鸡的人还很多,一些饮食习惯是很难改的,市场有需求。
野外的不能捉,那就只能搞养殖。
我们村也没有空间让大山搞养殖,可以到其他村大规模养殖。这种特色养殖,干不了很多年的。一旦火起来,很容易跟风养殖。
所以,如果要做,就趁早,而且要一次性多养,狠狠赚两三年。等其他人也跟风养殖后,大山就可以慢慢转行做其他的。”江宁分析道。
好多养殖的,其实都干不了多少年。除非不好养殖,需要很高技术,不好跟风那种,就可以维持比较多年。
大山的家人听江宁这么讲,顿时没有了任何质疑。
全村人,或者镇的人,都没有人敢迟疑江宁的商业眼光。他指点的创业项目,就没有亏本的,几乎都是大赚。
既然如此,家里的钱可以随便让大山拿去搞养殖了。
“至于养殖的技术,我会介绍专业的人帮助大山的,不用担心。”
其实,也没有特别难的技术。
首先,养殖场的选择,应选安静、进排水方便、水质无污染、便于管理的地方。
其次,就是建什么越冬池、产卵池、蝌蚪池、幼蛙养殖池等。每一种池,都有其特殊的功能。
繁殖、孵化技术是虎纹蛙养殖的关键技术。这些,自然有人会懂,去找懂的人来指导就行。
江宁听说,虎纹蛙有大吃小的恶心,所以特别要注意,到时候要将不同大小的虎纹蛙分类好,放在不同的区域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