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四章 扫货(2 / 2)
他看上了一个瓷枕,跟江宁说道:“江老板,这瓷枕很不错。”
江宁看了眼那瓷枕,有点搞不懂古人怎么喜欢瓷枕的,又冷又硬,早上起来脑袋不痛的吗?
瓷枕,是中国古代瓷器造型中十分流行的一种,上面通常有精美的彩釉图画、名家的诗句,最开始烧于隋代,流行于唐代以后。
“多少钱?”江宁问道。
摊主打哑谜,伸出一根手指。
江宁有点无语,纳闷道:“老板,直接点,别打哑谜。”
摊主更加无语,这么不耐烦的吗?
“一万。”
江宁砍价:“五千。”
这般砍价,刘师傅都被砍懵了。有你这样砍价的吗?他们这行,砍价都是从几十、几百砍起来的。
江宁这根本不算砍价。
摊主都愣了一下,随机毫不犹豫地说道:“行,五千就五千,拿走。”
生怕江宁后悔一样。
他心里在想,这哪里来的冤大头?
其实,他刚伸出一根手指,最初的意思是一千元。但看到江宁这气质,感觉是个有钱人,临时改成一万。反正他们这行是漫天要价,坐地还钱的嘛!高了可以慢慢谈。
“咳咳!江老板,后面还是我来谈价钱吧!”虽然这不是他的钱,但为客户节省成本,也是他应该做的。
要让客户觉得,这报酬给得值得。
江宁两手一摊:“行,那就麻烦刘师傅了。”
摊主顿时热情起来,推销起自己摊上的其他物件。好不容易迎来这么个大方的主,可不能轻易放过。
但刘师傅又看了一会,摇摇头,带着江宁他们离开。
江宁朝另一个摊子看去,说道:“那边也有瓷枕。”
刘师傅闻言,看过去,说道:“那瓷枕最好别要,死人用的。”
他解释,那瓷枕太小,人躺上去根本不够翻身,所以是给已故的人使用的,因为死人不需要翻身。
“其实,最早的瓷枕就是陪葬品。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活人也开始用瓷枕。
到了宋朝,瓷枕迅速流行起来,进入了发展的繁荣期,这离不开宋朝瓷器工艺的大进步。那时候的瓷枕形态各异、造型独特。
比如:几何形枕、兽形枕、建筑形枕、人物形枕等等,更可贵的是上面的图桉、文字,蕴含着宋朝百姓的生活理念。”
古人用瓷枕,一方面是图凉快。
夏天的时候,富贵人家还有冰可以用。但普通老百姓可用不起,而玉枕和瓷枕功能相似,睡起来冰冰凉凉,价格也不贵。
“当然了,瓷枕也不仅仅是普通老百姓用,富贵人家也有可能用这种枕头。”
另一个原因就是适合睡觉。
这可能很多人就不敢苟同了,瓷枕硬邦邦的,怎么就适合睡觉了?
其实在古代,人们对瓷枕有着相当严格的要求,枕头的高度要在3~4寸,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对人的长寿有作用。
“另外,古人的头发都很长,平时都挽着发髻,躺在又高又硬的瓷枕上不会弄乱发型,毕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古人对头发很重视。”刘师傅给江宁讲解。
他还告诉江宁,这瓷枕是宋代定窑的。
北宋中后期,定窑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澹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使其身价大增,产品风靡一时。
当时的定窑瓷器多为碗、盘、瓶、碟、盒和枕,亦产净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但数量极少,主要是作为贡品进入宫廷。
继续逛下去,江宁不得不感叹,这年代的古董是真多。不像后世,只要在古玩市场见到漏,都好像是大新闻一样。
不久后,刘师傅又帮江宁找到了一幅八大山人的画作,是一幅花鸟画。
很多人可能会搞错,以为八大山人是八个人。其实,那就一个人,叫朱耷,据说还是明朝皇室后裔。
朱耷生长在宗室家庭,从小受到父辈的艺术陶冶,加上聪明好学,八岁时便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山绿水,小时候还能悬腕写米家小楷。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
刘师傅告诉江宁,在朱耷的画幅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种奇特的签押,仿佛像一鹤形符号,其实是以“三月十九“四字组成,借以寄托怀念故国的深情。
这幅花鸟画上,也有鹤形符号,刘师傅指给江宁看。
摊主开价两万,被刘师傅砍到三千。这还是江宁不想浪费时间的结果,要不是他催,刘师傅估计能砍到一千左右。
江宁无所谓,八大山人的画作,在后世拍卖市场很火,而且经常能拍出天价,上千万都是很寻常的事,过亿的画作也有好几幅。
因此,江宁感觉也没必要砍得太绝,自己吃肉,也得让别人喝口汤呀!
“张大哥,这翡翠可以买一点,以后肯定会升值的,相信我。”江宁跟身边的保镖说道。
现在翡翠,假货同样不多,而且价格亲人,品质看起来很好的,也就一千几百元。这放在后世,不得几十万,上百万?
囤积翡翠,绝对爆赚。江宁很清楚,二三十年后,翡翠会疯狂到什么程度。一些种水好的翡翠,动则百万起。
小张犹豫了下,但他还真相信江宁。毕竟这么大的老板,不会骗他那么点钱。而且,人家做大生意的,眼光肯定也看,说会升值,十有八、九都会升值。
江宁悄悄加一把火:“我听说,珠宝界已经有人计划炒作翡翠。”
这回,就连刘师傅都眼睛一亮。
“真的?”
江宁笑道:“有钱的话,多买点。不过,注意别买假货就行。就算没有珠宝商炒,翡翠以后也肯定不便宜,我在云南就弄了一大批。”
得!听到江宁都偷偷囤积,刘师傅和小张也不再犹豫。
两人开始扫货。
不过,小张身上的钱不多,江宁借他一点。
其实,送给他也不是不行,但小张怕犯错误,以后要是有人拿这事说事,那就不太好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