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四章 古法制墨(1 / 2)
江宁的问题,唐明理回答了。
“没错!就是徽墨,用古法工艺制造的。不过,现在恐怕大家也不太熟悉了吧!”随着新社会、新时代的到来,用毛笔写字的人越来越少。
那些墨块估计也没多少销路。
“制墨赚不到钱,还麻烦。”村长忍不住说道。
老一辈都还在,手艺自然也还没丢。但在他们看来,制墨行业已经没有前途了。
江宁看向唐明理:“二叔,我看岛国、南韩等国家,依旧对这些墨锭情有独钟呀!”
据江宁所知,岛国到了后世,依旧保留了非常传统的制墨工艺,几乎是完全照抄中国古代的制墨手法。
他们流行的是松烟墨,松烟墨的原料是赤松中的古松,即被风刮倒后自然分解的木材。一般树木经十年以上腐熟,树干外缘全部腐烂,只剩下靠近中心富含树脂的部分。炼取十千克松烟需五百千克这种带有油脂的松木。
一语惊醒梦中人。
唐明理脑子瞬间转起来,大陆这边人工成本低。如果搞出口,凭借他们村的工艺,做精品墨也不是难事,占领一定分量市场,好像也不是很难。
其实,不仅是岛国、南韩等,就连台岛,对墨锭依旧青睐。
想到这,唐明理连忙问村长:“刘伯,我们村还有多少人能制墨?”
“老一辈的手艺都还在,年轻人就没怎么接触了。”
“我来出资,办一个制墨的工厂,村里每家来一两个人,继续把制墨这行做下去。不会的年轻人,就老一辈带一带。”
至于待遇,那肯定不会差的。
大陆平均工资他也了解过,对自己老家的人,他自然不会剥削,开出最低工资80元,每个月还有点其他的补贴之类,收入基本上能过百元大关。
村长等人一听,全都狂喜。
别说80元,40元他们也抢着干呀!
他们都很清楚,唐明理是为了照顾家乡人。
制造这种手工墨不容易,也挺辛苦,但只要能赚钱,他们农村人何时怕过辛苦?
随后,唐明理带着大家去看了制墨的作坊。
江宁发现,焚烧松烟的炉子是一间宽1.2米、长2米、高2.7米的长方体金属网格小屋,数十个这样的小屋在走廊两侧一字排开。在每个金属小屋中心的地面上有一个小土窑,将油松放入土窑中点燃,散发出来的煤烟就会附着在金属网格上。
还坚持制墨的方老头子告诉江宁,他每天早上六点,将切成小块的油松放入土窑中点火,然后按同样顺序在每个窑中操作一遍。
“这种重复性的工作劳动强度很大,一般人熬不住。”他灰头土脸地笑道。
八个小时以后,再将火熄灭,第二天早上再加入新的油松,继续焚烧。烧完之后,沾在金属网格上的就是制作墨的原料——松烟。
收集松烟,人要钻进小屋把松烟扫下来,收集到一起,因此全身会染成黑色。
据他所说,经过一百小时的燃烧才能采到十千克的松烟。
“在松烟燃烧温度不一、煤烟颗粒大小不均匀等因素影响下,墨的颜色会在厚重的黑色到青灰色之间变化。”
虽然形象不佳,但方老头子还一脸自得。
他的手艺,确实值得他吹嘘。
得知唐家又要把制墨这行做起来,还要投大量的钱,拉着村民一起干,方老头子就浑身的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