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战机的未来(1 / 2)
清晨六点,李树在研发中心外空无一人的操场上以非人类的速度快跑,每公里的配速达到了一分三十秒,快的离谱。
这个点的周末,来锻炼身体的只有李树了。
在飞速奔跑中,李树还不忘梳理这些天辅助研发项目,进而查缺补漏。
在李树的视界之内出现了一行行字幕和战斗机部件的全息影像和系统建议。
1)在第一代自主研发的1500小时使用寿命的发动机的不足被补齐的同时,李树提出了下一代3000小时使用寿命,且具备矢量推进功能的发动机的设计思想和理论基础。
关键还是升级版的陶瓷基材料、更高级的工艺,更精密的航电系统,这需要提前布局。
2)新思想下的仪表盘和模块化头盔除了引入新的数字化模块,用液晶屏集成更多的机械仪表盘之外,还预留了华夏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全球定位导航模块的加装空间。
3)针对无源相控阵雷达的研发障碍,在李树的指点之下,进一步提高了数字化和人性化程度,并且建立的新的模块化空间,此举是在战机内部预留了下一代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换装空间。
……
飞速的跑了十公里之后,李树又进行了一个小时的肌肉训练,这才结束了一天的体能训练项目去餐厅吃早餐,而这时候才陆续有研发中心工作人员去吃早餐。
在研发中心帮着战斗机设计人员出主意、推进研发的这段日子,李树相当充实。
除了吃饭睡觉,李树每天和研发人员一同学习战斗机的理论知识和思想,并研读发达国家先进的战斗机的设计思想和空战理论,并没有其他活动,就好像重新回到学生时代一样。
早餐后,李树赶到研发中心研讨室,和设计师们共同展开了对未来战斗机的思考。
在研讨室内,是一个1:20的F117模型,细节相当丰富,是中心根据实机照片制作的研究用具。
早些时候,米国的F117的优异表现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广泛关注。
当时新闻上早就说过“深感焦虑和不安”,其实就是对这些高科技武器和信息化作战的焦虑和不安。
另一个时空尖20在2010年才首飞,2017年才服役,来的还是迟了一些,李树想要其来得更早一些,而且李树要把尖20的那些短板补齐,在横空出世的那一刻,彻底超越F-22。
然而这场竞赛里的现实障碍还不小。
早在七十年代初,米国已经开始研发第四代战斗机,而且在1981年的时候完成立项,在1991年的时候,已经确立了以洛玛公司的原型机未发展方向。
后来,F22在2001年首飞,2005年服役,进一步确立了米国在世界军事领域的霸主地位。
然而在现在的1994年,华夏对于这些未来战斗机的研发还处于理论验阶段,追赶目标仅仅是F117。
不是不想雄起,而是因为目前华夏的尖端工业、材料科技发展还不够充分,和西方,特别是米国有不小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