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太学三舍(2 / 2)
有看官要问了,来太学上学有什么好处呢?
上舍生可直接授官!不需要科举,便走上仕途,这个好处够大了吧?
外舍生和内舍生是不是很苦逼,白来了一趟,什么便宜都没捡到?
当然不是,对于他们来说,还有两条路可走,第一条继续努力学习,熬到可一定的年限,也可以进入上舍,从而走上仕途。即便进不了上舍,也可直接参加省试。
您可别小看了省试,省试是礼部住持的考试,一旦通过就等于中了进士,毕竟殿试只是一个过场而已。
如果不是太学生,就不能直接参加省试的。普通人要一路从县试、府试、院试、乡试杀将出去,才能进入省试。
所以太学生人满为患,为了压制太学生的数量,进入太学也要经过一次严苛的考试。
好了,就说到这里吧。
这就已经说的不少了,咱们转圜正题。
在当时,赵不试与李若水以及邓肃,被人称为太学三义。赵不试的一批同学里,有那个慨然赴死的陈东。
政和七年三月,宋徽宗赐上舍生及第,释褐授官。
及第:进士及第。就是高中进士。
释褐:脱去平民的衣服,也含有进士及第的意思。
赵不试走上了官场,为承事郎、国子太学正。
政和七年,赵不试升任宣教郎,国子博士,权通判泾州事,代理知州事。
赵不试在任上,能够于民修养,薄徭役轻税收,使得老百姓的生活和安全有了保证。生活有出路,钱包鼓囔囔,谁还会没事就闹事?于是狱讼一清。
这一年的七月,发生了大地震,赵不试大开义仓广赈灾民。这一手看似平常,但于国家来说,那是一颗定心丸。
因为老百姓吃不上饭,就会变为流民,流民要不到饭,就会变为暴民。暴民一旦成了气候,国家就要换主人了。
就这么利国利民的一手,还是会出现一些瑕疵。中国的渣渣无论什么时候都有,泾州司户曹事伍合,私售米粮也就罢了,还敢于减量克扣。
赵不试怒了,便把老伍给斩了。
重和元年,秦凤路又发生大地震。
赵不试身临各路,亲自指挥救援。
童贯这老太监,以军粮被地震损坏为理由,强征义仓,致使百姓无粮赈济。
赵不试干不过童贯,便上疏朝廷,请求皇帝帮忙。
皇帝多喜欢童贯,你老赵只是一棵葱,别太拿自己当回事。倒霉的老赵,被调回了京城,降为承事郎、太学博士、越州教授。
宣和二年,赵不试再次遭贬,降为承务郎、知泾县事。
老赵心态不错,依旧能在任上奉公廉洁,考察民情,开荒修渠。在泾水弋水两岸开出无数良田,并亲开县学,教化百姓,使得当地政治清明。
这一系列的所作所为,深受泾县百姓爱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