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沉重(2 / 2)
在军官阿蒙的眼中,他认为的权利就是制裁,自己掌握着他人的生杀大权,游离于法条规矩之外,只要他不顺心,想杀就杀,他没有对生命产生敬畏,甚至活人都可以被他拿来练靶子,可谓残酷之极,毫无人性。当然,对生命没有敬畏之心的人才不会取得好结果,让我们为他的死鼓掌。他与辛德勒就是两个鲜明的对比,后者以礼待人,稳重厚道,不滥杀无辜,敬畏生命,同时尊敬每一个人。一个人毁灭历史,一个人创造历史。
无论在什么年代,生而为人,善良是必须要有的品质。对待生命,我们要珍惜,敬重。而拥有一技之长在任何一个年代都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所谓风雨之后是彩虹,只要努力生活,没有人会一直深陷在泥潭里,我们总有一天会迎来光明。想想那些犹太小孩,在本该童真的时候想尽办法活着,但凡还有出路,绝不放弃,而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该发挥我们的斗志,把希望抛洒在天空。
他继续看着远处的胖子,“快来看一下,你们继续看其他吧,还是要再次看其它影评。”
辛德勒是一名**商人,在二战期间他看准了利用**占领区的犹太人作劳动力可以不必支付劳动报酬这一巨大优势,开始在**地开办陶瓷工厂。他找来精明的。犹太商人史登作自己的经理,贿赂**将领,将大量的犹太人转移到自己的工厂,辛德勒的生意蒸蒸日上。但他没有想到他开办的工厂竟成了犹太人的避难所。
**将领葛夫的到来先是给了辛德勒精神上的一击,他亲眼看到葛夫是如何血洗犹太居住区,一个红衣服的犹太小女孩孤独的走在路上,但是辛德勒远远看着却无能为力。葛夫随后也将辛德勒工厂里的犹太人全部抓走,包括史登,辛德勒去找葛夫,通过贿赂葛夫交还了犹太工人,但留下了史登。辛德勒只能进入关押区和史登取得联系,而史登也一直帮助辛德勒打理生意。一次一个犹太神父险些被葛夫所杀,史登将神父推荐到了辛德勒的工厂,之后又推荐了一个机智的小男孩。一个犹太姑娘亲自来找辛德勒,请求他将自己年迈的父母调到他的工厂里工作,辛德勒拒绝了,声称自己并不是在帮助犹太人。辛德勒找到史登,质疑他是不是在利用他救犹太人,史登告诉了辛德勒葛夫的屠杀行为,辛德勒答应救出那两个老夫妻。
辛德勒来找葛夫,告诉葛夫真正的仁慈是拥有权利而不滥用,葛夫听从了辛德勒的建议,接下来几次面对犹太人时显出了宽容,但本性难改的他最终还是杀死了一个没能清理干净浴池的犹太男孩。葛夫喜欢自己身边的犹太女佣海伦,但不愿表露出来甚至还对海伦大打出手。而另一边辛德勒却在自己的生日宴会上当着所有**军官的面亲吻了一个犹太人。
营地里开始了一次大体检,所有犹太人脱光了衣服绕着广场跑,而**却放起了优美的音乐。一部分人被挑选出来调走,辛德勒来到运送罪犯的列车站,一群军官正在这儿饮酒,其中包括葛夫,天气炎热,辛德勒让人拿水龙头往车厢里浇水,说是要以此为乐,但是葛夫看出了辛德勒的意图。辛德勒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抓起来,他的工厂也停办了。这一切是葛夫安排,但是葛夫的上司知道后却令葛夫释放辛德勒。**开始焚烧犹太人的尸体,场面之大令辛德勒震惊,葛夫告诉辛德勒他们将要离开,这儿所有的犹太人都将被送到奥斯维辛,这时辛德勒看到了之前那个红衣服的小女孩也躺在尸体堆中。辛德勒找到史登,一向不喝酒的史登竟也为这最后一面端起了酒杯。
辛德勒最终决定要拯救犹太人,他找到葛夫告诉他自己要到捷克办工厂制造军火,依然需要大批犹太工人,通过贿赂葛夫答应了。辛德勒让史登打出他所需要的犹太人的名单,从三百到五百,辛德勒觉得还不够,一直到一千多,这时史登才知道这所有的人都是辛德勒买来的。名单最后还留了一个空,辛德勒要向葛夫要他手下的犹太女佣海伦,虽然葛夫不情愿,但最后还是在金钱的诱惑下答应了。
所有犹太工人男女分开搭上了两列火车,不是去奥斯维辛而是去辛德勒的工厂。但满载着女工的火车却因为工作上的失误开进了奥斯维辛,辛德勒即刻前往,贿赂了**军官救出了这群人。
犹太人终于安全的在辛德勒的工厂工作,辛德勒明令看守的**士兵不准在此使用暴力。但是辛德勒的军火厂生产的子弹却全部不合格,史登找到辛德勒,辛德勒却说他是不会生产那种能打出去的子弹的。
战争终于结束了,辛德勒告诉全体工人他们自由了,而他因为**的身份将要从此踏上逃亡之路,临走时所有人都来送他,史登交给了他一枚工人们作的金戒指,上面写着“whoeversavesonelife,savestheworldentire.”多年后辛德勒去世,在他的坟墓上,当年所有被救的犹太人一个一个的在他的墓碑前摆上石头,无数的石头。
这是关于一个想发战争财的商人被战争的残酷所震撼,激起了自己内心的良知,最终人性战胜了金钱的故事。影片长达三个小时,但分分秒秒却都充满了分量。
从宏观来讲,影片落脚在二战,通过战争来讲人性,这本身就是个宏大的命题,不像斯皮尔伯格之前的《太阳帝国》、波兰斯基的《钢琴师》都是通过小人物的个人经历来看二战——这两部作品的切入点都是小的,《辛德勒的名单》是将辛德勒直接放在了一群**军官和一群犹太人的夹缝中间,是站在了刀刃上,此时辛德勒高大的形象便有了重如泰山的意义。
将主人公赤裸的暴露在两个争锋相对的阵营中,直接地去反映他的转变,直接地去揭露集中营里数万人的生活,《辛德勒的名单》除了像《太阳帝国》《钢琴师》那样展示了人性的温暖外,更能给观众振聋发聩的撼动力。古典音乐中数万人身体赤裸地在广场上奔跑;无数的尸体被抛进火堆,灰烬像雪花般飘满了整座城市;居住区的大屠杀,人类的生命像蝼蚁般被践踏,而**军官此时却弹奏着莫扎特的音乐。这一种种血淋淋的美从视听、从心灵上都给人极大的震撼。
许帆和胖子在沉重的心情中看完这一篇,然后就是要说点什么,看到晚上了,“睡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