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小样,弄不死你!(1 / 2)
第236章 小样,弄不死你!
打动徐温、陆子瑰的,除了萧绍瑜的霸气侧漏,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梁帝手中,南梁还没有割地求和的先例。
十年前,那么艰难的局面,南梁都没有割地。
现如今,打了胜仗、占据着战场主动,就更没有割地的可能了。
“户部应该也拿不出那么多钱粮赔付魏国。”
徐温无奈地摇摇头。
不说北魏官员上下其手,层层加码,提高前两项条款所需钱粮,单论实际所需,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刚刚经历了赈灾与大战消耗,又值秋赋未征,国库见底的南梁户部肯定吃不消。
而实际情况,却是更糟糕的。
南梁表面繁荣的背后,是国库的极度空虚。
维持朝廷日常运转尚有余力,一遇天灾,或遇战事,便要捉襟见肘、原形毕露了。
徐温曾在户部历练多年,对南梁的家底及历年财政收支情况深有研究。
青岚宗的香火钱占去十之二三,是除了朝廷日常用度、百官俸禄、将士军饷以外,最大的一笔支出。
余者便属疏浚河道、增筑河堤、捐输北魏,支出最多。
大体上,历年支出趋同。
然而国库盈余,却是逐年减少,距离入不敷出已不远矣。
土地兼并愈演愈烈,良田千顷的士族又有免税的特权,致使租调锐减,一年不如一年。
南梁商业繁荣不假,商税收入却是寥寥,日渐枯竭。
偷税漏税、行贿税关官员谋求减少税额等,都是商人常用的手段,致使各地税关收入逐年减少。
而商人多出自士族,他们利用家族在朝野的影响力,想尽办法调低朝廷所定的商税比率。
如此,商税收入便如雪崩,下滑之势难以挽回。
此外,从朝廷到地方,各级官员中饱私囊多少,就不好说了,那就是一笔糊涂账。
南梁吏治之腐败,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没有什么是官员不敢贪下去的。
对于这些,梁帝是知情的。
出于缓和皇族与士族矛盾的考量,他只能睁一眼闭一只眼,想管却无力去管。
国库如此,朝廷能否支应一场大战,又能支应多久,他的心里是有数的。
他的本意是真不想打,却又不得不应战。
若再应下第三项条款,捐输翻倍,南梁财政便是想拆东墙补西墙,也填不上这个窟窿。
“依徐詹事之见,户部能拿出多少钱粮赔付魏国,又能承受多少捐输?”
割地断然行不通,若想促成和议,便只能在钱粮上作文章,陆子瑰想知道朝廷承受的极限。
“赔偿方面当止于修复河堤,少量补偿魏国受灾百姓,捐输之数不能超过旧约。”
徐温稍加盘算,谨慎回道。
南梁的有功将士要封赏,阵亡将士要抚恤,受伤将士要安置,这是不能省的,它关系着梁军的稳定。
去了这笔开销,徐温不认为南梁朝廷还能赔付魏军的消耗。
如其言,修复河堤、稍加补偿魏国受灾百姓,大概已是南梁朝廷承受的极限。
捐输之数,则与南梁每年国库盈余紧密相关。
现在的情况是略有盈余,租调逐年减少是可以预见的。
也就是说,在不久的将来,旧约中的捐输之数都成问题,更不要说在此基础上翻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