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三十六策(2 / 2)
“这《三十六策》讲的就是行军打仗的策略,这其中就分别讲了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以及败战计。既然公子让我说个典故,那我就说个战国时候的故事吧。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这卫国原本是入朝魏国的,后来改向亲近赵国,于是魏王十分生气决定派庞涓讨伐赵国。庞涓攻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危在旦夕。于是赵国国君赵成侯火速派人往盟国齐国救助。于是齐威王派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事,率军救赵国。孙膑出计,派出军中最不会打仗的人假装攻打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军。而真正的大军却绕道直插大梁都城。于是庞涓只好火速返回魏国救援。此时魏军为疲惫之师,哪里打得过齐国以逸待劳的精锐之师。这便是围魏救赵的典故。”贺小安缓缓道来。
“不错,围魏救赵算的上是一个很成功的战术。”檀道济夸奖道。
“这虽然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典故,但是其中也蕴含着行军打仗的策略智慧。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敌人实力过于强大时,我们要避免和强敌正面决战,应当采取迂回战术,迫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进攻,置敌于死地。”
“不错,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可谓上策的战术。”檀粲夸赞道。
“兵者语,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檀道济与众将士听完,无不拍手称赞,这解析也颇为精妙,至少贺小安的解答超出了在场所有人的期望。谁也没想到从灾民营里救出来的女子,竟然对于历史典故,兵法策略信手拈来。
之后,贺小安又与众人讲了“以逸待劳”这一计,故事说的是三国时期吴国大将陆逊以少胜多,火烧蜀国军队七百里连营的故事。
这两则故事涉及到的兵法其实都出自于清代人编写的《三十六策》,对于绝大部分现代人来说,都算是耳熟能详的故事。贺小安平时也喜欢读历史,所以都能说出一些相对浅显的故事。
在场大多数人虽然都是骁勇善战的武将,实战经验很足,可是说到兵法理论却是不上贺小安所了解的知识的。
檀道济听完贺小安所言,笑着道:“我竟然还不知道有行军打仗策略的三十六计谋,我问姑娘,若双方对峙,败局已定,无可挽回,这种情况可该当如何?”
“三十六计再精妙也无解,唯有‘走’才是上策。”贺小安笑着答道。
“哈哈哈,你这答案老夫十分喜欢,太合我的胃口了。纵横天下英雄,竟然不如以女子聪明。”檀道济仰天大笑道。
至此,贺小安成为檀演之师便成为定局,檀道济当场让檀演行了拜师之礼,包括檀粲与檀尊在内,无不对贺小安十分尊重。
檀尊、檀演陪着贺小安跟随着大军一起重新回到了建康皇城,开始了贺小安的养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