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孙刘联盟(一)(2 / 2)
准备好的盟书也不急着宣布,因为接下来的一步乃是:凿地为坎,杀牲于坎上。众人早已挖好大大小小的竖坑,竖坑呈长方形的样式,坑壁垂直,口与底的大小完全相同,四壁和坑底皆是平滑完整。
而盟牲的选择也有讲究,一般是根据盟誓者的身份地位来选择不同的盟牲,使用最多的盟牲自然是牛,不过也有用猪、狗、鸡、羊这些牲畜来祭祀的。
至于其中的区别,并不只是因为体型上的差异,作为农业生产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牛羊的祭祀也表现出对天神的崇敬,虽然孙权并不相信这些,但是该走的仪式流程自然是不可或缺的。
望着大小深坑中被宰杀的牛、羊,刘备转了转眼睛,深深地望了孙权一眼,他并没有言语,只是默默注视着眼前的一切,在这几日他也恶补了一下盟誓的流程,对此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就算如此,在亲眼见到之后仍旧会觉得有些新奇。
在与孙权眼神交流之后,刘备点了点头,缓步走向尚未被宰杀的牛面前,割掉耳朵,立在朱盘之内。
杀牲祭告神灵乃是盟誓中的标志性环节,在杀牲取血之余,也不能忘记割取牛耳,“古者以盘盛血,以敦盛食。合诸侯者必割牛耳,取其血歃之以盟。珠盘以盛牛耳,尸盟者执之。”
盟誓举行之时,需由尸盟者割取牛的左耳,置于朱盘之中,并取用牛血用以歃血,而所谓“尸盟者”正是盟誓中执牛耳者。
到了这里,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如此,为何刘备来担任这个执牛耳之人?
其实在当时的礼仪制度之中,尸盟者一般是在盟誓中势力较低的一方,并不是后世所认为的“执牛耳”代表更加尊贵的一方。
在当初春秋时期晋国与卫国联盟之时,出席的分别是晋国的两名晋臣和卫国的卫灵公亲至,按理来说,卫灵公作为诸侯,应该是让晋国两名大臣来执牛耳,结果晋臣以卫国国小如晋国县邑为由推辞,竟然打算让卫灵公来做这个尸盟者以羞辱卫灵公,“执牛耳”的尊卑与否,可见一斑。
势弱者则执牛耳,势强者则莅盟,这便是所谓“卑者执之,尊者莅之。”
此后便到了重要的宣读盟书一环,这一环是要天地山川、先君先祖、诸天神明为见证,宣读盟书以表示永不背叛,盟书的内容孙权早已安排江东大儒准备好,且也已经和刘备共同翻阅,各自觉得无误之后,孙权为各自准备了一份副本,盟书本体则要留着今日诵读。
盟书往往分为三部分,一者是序,记载着盟誓的举行时间以及参与盟誓的人,二是盟约的主要内容,这是盟誓者履行职责的依据,孙刘约定兴复汉室、共讨汉贼曹操,但同时在盟誓上也含糊了日后对汉天子的处理,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当然,盟书中还出现了诸如“无相害”、“同好恶”、“同讨曹贼”、“救灾患”、“恤祸乱”等内容,双方的结盟在共讨曹操的同时,还彼此承诺要互帮互助,这一点与正史中的孙刘口头默认联盟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