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也许是真相(2 / 2)
如此缜密的计划,可惜第一步就失败了,在曹操决定诛杀董贵妃时,刘协只想求曹操饶自己爱妃一命,于是便将孙策的计划全盘托出,曹操面无表情地听闻之后,并无丝毫犹豫,仍是杀掉了董贵妃。
虽然此事只是刘协一面之词,但曹操生性多疑,不相信刘协是在无中生有,越想越觉得后怕,孙策奇袭许都的成功率固然极低,低到自己之前完全没考虑到许都的安危,而在听闻刘协所言后,虽然曹操仍不相信孙策能够轻易领兵从江东远道赶来许都,但真要是被他侥幸攻到了许都城外,里应外合之下,许都城破也不是没有可能。
当然,终究是缺少足以证明此事的证据,曹操也什么理由主动跟孙策翻脸,也因为衣带诏上没有签署孙策或是张紘的姓名,留在许都的张紘得以保住了一条性命。
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天子可是曹操的逆鳞,若真被孙策夺走,即使官渡之战胜利,也弥补不了失去天子带给自己的影响,曹操之前因为孙策的骁勇善战,所以一直不愿与他争锋,现在看到孙策如此得寸进尺,自然不会再放过他。
你想里应外合,我也给你来个里应外合,既然你骁勇善战,我就用阴谋诡计将你害死,曹操心意已决,于是便与江东内部同样对孙策有杀意的势力取得了联系,里应外合之下,将孙策谋害。
而在孙策死后,曹操便打算趁着江东举丧时期征讨江东,但张纮劝谏他:乘人丧事而用兵,既有违传统的道义,如果攻而不胜,还会使两方结仇而丢弃往日盟好,不如借此机会厚待江东。
曹操听了这话心里犯起了嘀咕,莫不是那孙伯符没有这个想法,只是刘协为了保住董贵妃而随意攀咬?要不然的话,张紘听到自己这个问题应该内心有愧才对,怎么会如此“厚颜无耻”。
其实曹操本就是试探一下张紘,实则并无攻伐江东的打算,孙策死后江东文武已成哀兵之势,本就难以轻取,再加上北方尚未统一,自己也没法派主力攻伐江东,所以此事也就作罢。
不过孙策杀了也就杀了,完全是利大于弊的事情,且在曹操看来,在一无动机、二无证据的前提下,他与江东内部联合刺杀孙策的计划可谓是天衣无缝,本以为此事会就这样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直到江东日益发酵的舆论传到了曹操的耳朵里,曹操大惊失色,忙问自己派去江东的奸细这是何人作出的推测,奸细回信告诉曹操:正是碧眼孙权!
此时的曹操正忙着解决袁绍的残余势力以便完全统一北方,哪里有时间来管孙权?他也只能暗叹这碧眼如此睿智,竟能将此事洞察的如此清楚。
其实若不是孙权对这段历史颇为了解,早在前世就对“孙策遇刺”的诸多阴谋论有详细的了解,也不可能将此事真相判断的八九不离十。
曹操固然是做事谨慎,并没有留下任何证据,但孙权也不需要任何证据,这个结论可能性最大,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也最多,自然没有放弃的道理。
所以孙权直接全票标记曹操为主谋,动机最充分的吴郡顾氏为从犯,结束了这场扑朔迷离的“江东狼人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