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仲谋之谋(1 / 2)
虽然原主与孙策感情深厚,而此时的孙权仅仅继承了原主的一些性格记忆,固然在心中对孙策仍有兄弟情义,但显然不会愿意为此放弃这个难得的能够扳倒顾氏的机会。
在这整个过程中,孙权对孙策遇刺一案的调查确实是尽心竭力的,因为正如他心中所想:孙策之死,江东本土的世家豪族难辞其咎,彻查下去一定会查到世家豪族的头上,这本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但世间难得双全法,随着证据的缺失,事情的真相如今也难以考证,若是执着于此事的真相,恐怕最后会颗粒无收,理智告诉孙权:不能再继续查下去了。
这并不是孙权想要的结果,但若是此时停止查案或是随意盖棺定论,有损君主威严的同时,也会让兄长周瑜心生芥蒂,且不说无论是从原主还是从自身的角度上,孙权对周瑜都无比尊崇,更何况周瑜是自己穿越以来最大的依仗,若无周瑜,他很难想象仅凭自己如何在未来与曹操争雄。
孙家出身不显,而自己对本土世家豪族的打压政策也会在之后笼络其他势力的世家族子时无疑会遇到些困难,正因如此,孙权对此时江东已有的人才都十分看重,更何况周瑜这种社稷之才。
在如何解决吴郡顾氏的问题上,舆论战是他一直以来的心中构想,陈端暴死更是在给此事增添了几分蹊跷,更适合此时发动舆论攻势,唯一的阻碍就是周瑜这里,若二人因此事离心,于公于私,都不是孙权愿意看到的。
周瑜其实心里也清楚,在陈端死后他知道短时间内案情再难有进展,但内心的一些说不清的心思却让他难以说出‘停止查案’的话来,周瑜在所有事情上都足够理智,但到了孙策这里,却终究还是感情用事起来。
直到今天,孙权先是点出曹操在这件事上的举动,让孙策遇刺一事显得更加扑朔迷离的同时,又会让周瑜想起如今即将统一北方的这个巨大威胁。
接着讲出自己的计划,他曾详细地和张昭讨论过舆论战的计划,并得到了张昭的认可,孙权与张昭的对话即在那日拜访张昭之时、鲁肃离开之后,虽然鲁肃也是自己心腹,但在孙策的问题上,孙权还是提着万分小心,因为鲁肃与周瑜速来交好的缘故,这个计划也不能告诉鲁肃,至少在当时不能。
因为孙权并不能让周瑜知晓他的目的不是以还原真相为主、削弱世家为辅---实则全然相反,而将此计划请教张昭,不仅可以让他感受到自己在孙权心里的地位,还会让张昭知道孙权在对待周瑜时也不至过于信赖使君臣失衡。
虽然此前一直没有与张昭面对面进行交谈,但这师徒二人之间一直有着书信往来,如果仅仅是出于想要打压张昭的缘故,也无需冷落至此,孙权如此行事也是想趁机试探江东世家的手到底会伸到哪里。
果然,吴郡张氏家主张允就在登门将军府后不久,又亲自找上了张昭,口称“一笔写不出两个张字”,希望与张昭形成政治同盟,毕竟在当时的张允看来,作为托孤大臣却并不受到孙权重用,张昭无疑会为自己的未来产生忧虑,这也给了张允趁虚而入的资本。
而在张家部曲全灭、张允打算带着吴郡张氏彻底投奔顾氏时,张昭也给出了他的建议:暂且作壁上观,不要为顾氏提供任何帮助,这些帮助包括钱粮人才以及未来在顾氏名声收到冲击时的声援。
张昭对孙权的目的大致了解,而吴郡张氏此时的势力是在孙权的允许范围内的:既没有私兵部曲、又没有足以影响到孙权的声望,所以张昭建议张允与其诚心归顺吴郡顾氏,倒不如私下仍旧与孙权交好---毕竟两人之间的结盟在明面上可是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