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网络文学发展(上)(2 / 2)
“因为是连载,一个月在香港只出一卷,上网自然成了先睹为快的最佳方式”。
哪个站上传的快,哪个站扫校的质量高,哪个书站就能吸引更多的读者。
在早期的书站中,卧虎聚的校对口碑最好,其收录作品校对之精致,一时成为网友收录的首选。卧虎聚在扫校实体书的同时,也在网站上连载的风子、水龙引等原创作品。可以说,单论作品质量的话,卧虎聚应该是那个时代最好的网络书站。
然而,由于收藏作品的总体数量不多,网站的流量始终无法和那些以综合书城相比。反而是采用卧虎聚扫较版本的黄金树屋,依靠其海量的作品和详细的分类成为中国大陆最具影响力的十大个人站点之一,并在98个人主页大赛上荣获亚军。
当时的网络还处在门户为主时期读者发现新的文学类网站大都是通过雅虎等门户进入,或者是通过各站间的友情链接。友情链接几乎是很多网站发展新成员的唯一方式,新网站进入困难。
在这种大环境下,黄金树屋利用先发优势牢牢占据了网络书站老大的位置。
号称“上网读书不识黄金树屋,再称网虫也枉然”。
随着网站的发展,黄金树屋注意到了“对网上原创作品的比重还不够,在书评的重视度上也不够”的问题,办起了“网人原创”专栏,开始了对网络原创的培养。
可以说,以当时黄金树屋的垄断地位来看,只要发展中不犯太大的错误,其他网络书站是很难威胁到它的。
然而,资本的介入改变了命运的轨迹。
1999年12月,Dolaimi中文网以400万人民币的价格收购网宜个人网站排行榜中前20位个人网站中的16家。包括黄金树屋、海可天空下载、笑邻广记等国内着名网站。
黄金树屋被收购后,出于版权的考虑,在操作上不敢太放开手脚抄袭复制,很多可读性的作品不能收录其上,但原创又不多,造成读者群逐渐流失,主动让出了网络书站的霸主地位。
几乎是在黄金树屋被收购的同时,博酷在美国硅谷成立,并在北京进行大规模招聘。单从国内一家知名图书报纸,新生的博酷便一举挖走了十几名编辑记者,其中不少还是该报的骨干人员,此事对当时的整个出版界造成了不小的震动。
因为有美国产业资本而非风险投资的支持,以及资深的书业人士坐镇,博酷的前途一度被业界看好。创业之初,博酷一连串的推广活动也让人目眩神迷:先是在各大媒体进行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继而与中国青年出版社、北大等单位联手合作,推出“走马黄河”、“敦煌行”等活动,大造声势,后又在大量收购作品电子版权之余,以培养中国的“斯蒂芬·金”为名,与王朔、陈村等大批作家签约合作。可以说为了拓展知名度和网站浏览量,博酷确实花费了不少心思。
但是,博酷所倡导的收费下载与收费阅读精神,在这个免费成为通行法则的互联网争霸年代显得格格不入。
盗版风行,其最重要的上游资源——与几乎所有的中文知名作家、作者、学者签约的几千本电子书——的优势也根本没有发挥出来。
另外,当时的网络条件也不具备,上网人数少,网速慢且贵,没有便捷的支付条件。
投资商在第一笔投资后,就以盈利模式不现实为由拒绝追加投资。
到了2001年底,博酷的倒闭宣告了国内第一次ebook收费尝试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