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李家人(1 / 2)
宁谷村距离最近的磨岩镇直线距离只有十公里,但是想要真正进如宁谷村却需要翻越三座大山,距离整整扩大了五倍。王力三人二个小时就跑完了二百公里到了磨岩镇,但是到达宁谷村的时候却已经是晚上七点多了。
宁谷村家家户户都居住在窑洞里面,在山的半中间开车一个平地,然后在山的立面处向里面挖出一个下位正方形,三个位半圆形的洞,最高处有二米多,宽有三米多,纵深近十米。里面一般用作储物,外面占用面积最大的是一张火炕,火坑最多能容纳四到五个人睡觉并不会觉得拥挤。
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贯穿了宁谷村全部的住户,这也是宁谷村出行的主要道路。原先路很窄,现在勉强能让一辆小轿车同行。但是因为山上的住户越来越少,大部分都搬到了山下,所以上山的路也年久失修,水土流失严重。有很多地方车辆都不能够同行。
今天的月亮很圆,一个白玉的圆盘挂在空中,清凉的月光在夏季加班的日光中并不显眼。转过山陵,隔着一个山坳已经可以看到远处依山而建的几户人家,可以听到人们的模模糊糊的话语。窑洞很黑,已经亮起了灯光,给了王力三人继续前进的动力。
在山坳处简单的搭建了一个供奉的神台,旁边放着几把香烛,香炉里离着三根香,淡淡的青烟飘到空中缓缓消散。山坳下方有几颗散乱的果树,有一颗香蕉梨树,有一颗李子树,其余都是小苹果的树。几颗果树都结了果,不多也不少,只有李子树格外的丰盛,艳红的李子挂满了枝头。
转过山坳,就像是穿过了一层膜,眼前的一切都变得清晰了起来。鸡鸣狗叫之声弥漫在村落的每一个地方,村民们的交谈也像是在耳边低喃一样清晰可闻。每家每户的亮光也变得更加的明亮了。就像是原先眼前蒙着一层细纱巾,现在把它揭去了一般。
转过山坳再走一个斜坡就算是进入宁谷村了,村首第一家就是李燕家,用木头篱笆为了一个院子,里面有两间窑洞,只有一间亮着灯,可以听到应该是在争吵着什么,言辞激烈,互不相让。
门口歪七扭八的种着几棵枣树,枣树上挂着一个精致的巴掌大的铃铛,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入门先响铃”,字迹娟秀,一看就是出自于女生之手。
王力摇晃了三下铃铛,清脆的铃声传的很远,窑洞里的争吵的声音停止了下来,一个壮实的汉子走了出来,一脸的戒备,看着王力三人说道:“你们是做什么的?来这里做什么?”
王力说道:“我们是李燕的朋友,我们和她约好了要一起来她家看一下。我们都没有见过窑洞,比较好奇,也好想要好好研究一下窑洞的构造。”王兵向前迈了一步,拿出一个警察证说道:“我是警察,来调查李燕失踪的情况,路上碰到了他们两个,就带着他们一起过来了。”
壮实的汉子脸上的戒备虽然减弱了许多,但是仍然没有完全消散。一个看着淳朴的妇女走了出来,一边想着门口走来,一边对着壮实的汉子说道:“女儿的同学来了也是好事,还有警察,女儿已经失踪一周了,你就一点不着急吗?我可是早就盼着警察来了,前面来的警察也没有调查处什么来就走了,希望这次早点有个结果吧。”打开门将众人迎了进来。
院子里也七零八落的种着几棵枣树,一大片区域都种着蔬菜,这里的生活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如果对于生活要求不高完全不需要到外面去采购什么,食物还都是纯天然无公害的绿色食品。
炕头上坐着一个老头和一个老婆婆,两个人皮肤黝黑,但是身体看着十分硬朗,面容上充满了风吹日晒的痕迹。现在两个人的脸上还挂着一丝愤怒,看着进屋的汉子和妇女没有一丝的好脸色。
壮实的汉子叫做李伟,是李燕的父亲,妇女叫做韩梅,是李燕的母亲,老头叫做李天,是李燕的爷爷,老婆婆叫做张丽梅,是李燕的奶奶。韩梅表现的很热情,招呼道:“这么晚过来,没还有吃饭吧,这有馒头和拌汤,你们凑付吃点吧。明天再给你们炒几个菜,让你们尝尝我们这的特产。李燕这丫头可是最喜欢吃的了,每次回来都要带一些走,可是现在。”说着眼睛里已经有泪珠在打着转。
这是炕头上的爷爷看到韩梅哭泣的样子脸上的怒火更盛了,斥责道:“在一群小孩面前哭哭啼啼的像什么,李燕那孩子是个有福气的,才不会有什么危险呢。”奶奶脸上也有些愤怒,对于爷爷的话赞同的点了点头。
李伟却有些两头为难,一边爱怜着看着媳妇,又有些胆怯的看了一眼爷爷。对着王力三人说道:“这地方小,你们就住在隔壁吧,我先领你们过去收拾一下。孩他娘,你把饭拿上,咱们一块过去吧。”说着就领先走出了门。
韩梅看了一眼在坑头上的爷爷,奶奶没有在哭泣,拿了三个大碗盛着几个馒头,又用大盆装了拌汤,走出了房门。
李伟首先进了窑洞,里面的布置和隔壁差不多,进门左侧是火炕,右侧放着几个大箱子,上面摆着一些杂物,最里面是一面柜子,几乎遮住了整个后面,只留下了两个人可以并行的通道,通道上还安装了一个门,用锁锁着。
韩梅随后跟了进来,把东西放到了柜子上,三个碗都盛了满满一大碗拌汤,说了一句:“好好吃饭,村里晚上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吃完饭差不多就都睡了。”李伟接着说道:“村里没有路灯,你们对这里不熟悉,晚上最好就不要出行,这里有不少的山沟和山坡,一个不小心摔下去可不得了。你们要调查我明天带你们在村里转一圈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