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章 拍摄完成,钢琴师的归宿(2 / 2)
要知道,这个时候,是20世纪初的米国。刚刚经历过一战,工业革命正是最鼎盛的时候。
城市里被黑云笼罩,一座座高楼就像一个个怪物,人们忙碌着追逐发财的梦想,一大波又一大波疯狂的追梦者向这座城市涌了进来。
而洪尘,他是一个优雅的钢琴家,一生都在海上,充满了浪漫的色彩,与这个世界本就格格不入。
这里洪尘的表演依然堪称完美,他的瞳孔在轻微的颤抖,神色之中的恐惧和犹豫之色越来越浓。
就这样持续了很久,他才下定决心,头也不回的向船上走去。
他放弃了着陆。
他仍然选择在船上生活。
邮轮,才是他的归宿。
之后,洪尘继续在弗吉尼亚号上演奏。
这部戏是马克的视角讲述的,马克后来下了船,洪尘的故事就结束了。
后来,经历了一战、经历了很多年,马克再次回到码头的时候,却发现弗吉尼亚号已经报废,已经变得锈迹斑斑,失去了它本来的颜色。
工人们正在往船上安装炸药,原来,今天就是弗吉尼亚号邮轮被炸毁的日子。
马克坚信洪尘还在船上,于是带上那张洪尘当年录制过的唯一的音乐盘,买通负责人,来到了邮轮上。
这里早已经不成样子,到处都是残破的痕迹。
这么多年以后,当年繁华的邮轮已经彻底只剩下一具残破的空壳。
马克拿着留声机,在一个又一个地方播放着当年洪尘弹奏的音乐。
这是很凄凉的一幕,让人看了心里忍不住泛起几分悲伤。
最终,在船舱,洪尘如马克所愿,出现了。
他依然优雅,依然西装笔挺,依然像一个绅士。
看到他出现,马克喜极而泣,在那里哭了起来。
因为到了现在,他可能是唯一还记得海上曾经有一个这样的钢琴师存在。
两个人闲聊着,马克说船要爆炸了,希望洪尘能够和他一起下船。
马克的讲述很好,说他能组成一个大乐队,说他还有很多故事可以讲,这里是他的终点也是他的起点。
而洪尘看着他,勉强的微笑着,眼神里都是迷茫。
接下来,是整部影片洪尘最长的一次独白。
这一幕,非常考验演员的演技和台词功底,洪尘一如既往的出色,让人看了之后忍不住拍案叫绝。
“那座城市,我看不到它的尽头。”
“那天在舷梯上,一切都很好,我也真的打算下船。但是阻止我的不是我看到的东西,而是我看不到的。”
“城市不断蔓延,吞噬一切,但是它没有尽头。”
“拿钢琴来说,琴键有开始,有结束,八十八个琴键是有限的。而你是无限的,才可以创作出无限的乐曲。”
“但是城市,光是街道就有几千条、几万条,就像是上帝的钢琴,有几百万个、上千万个琴键,你怎么能弹出美妙的音乐呢?很显然,你坐错了板凳!”
这里实际上是在说明洪尘一直以来的经历和个性,那就是他害怕未知,害怕不知道的东西。
“在那个世界是多么的沉重。”
“我出生在这艘船上,世界从我的身边经过。这里也有梦想,只是梦想在船头和船尾之间。”
“我只学会了这样生活。”
“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它是一段我不知道怎么演奏的音乐。”
“我无法离开这艘船。”
“但是我可以离开自己的生命。”
听到他的这些话,马克一直在哭泣。他知道,洪尘的归宿就是这艘船,如今船要爆炸,洪尘也就不复存在了。
那是一个浑浑噩噩的年代,混乱而又充斥着不顾一切的梦想。
最终,洪尘还在邮轮上,随着邮轮一起彻底的消失。这个世上,也只有马克知道洪尘的存在。
这是一个忧伤的故事。
感同身受的人可能会为1900的遭遇而哭泣。当然,也有些人认为,为什么1900不选择下船呢?
这部电影还有另外的解读。
那就是洪尘实际上是马克虚构出来的人物,是马克心里最梦想的音乐人的状态。
最明显的证据,就是邮轮报废了多年,洪尘如何在报废的邮轮中生存下去,又是如何出现的时候仍旧保持曾经的那副姿态。
《海上钢琴师》和《泰坦尼克号》一样,都是采取一个人讲故事的方式回忆。洪尘的故事都是出自马克的口中。
在马克的眼里,洪尘这个角色完美、优雅、甚至有些梦幻。
马克是现实、洪尘是理想。
这个故事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