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冀州应对(1 / 2)
审配一开口,大家就把目光都注视到他身上。审配不慌不忙的道:“朝廷如今是李傕等人秉政,若是李傕有意并州,只怕高将军早就败逃回来了,还能坚守到现在?”众人一想也是,要是李傕出手了,凉州人马席卷而至,高干独木难撑之下,只怕是早早弃了并州逃回冀州来了。
又见审配道:“李利此子,以往名不见经传。李傕反攻长安,控制朝廷之后,放李利出任河东太守。这是一招妙棋。看来李傕是吸取了当年董卓专任朝政,却无力控制地方的教训。如此一来,李傕在朝廷,李利在地方,叔侄两人可以互为呼应,互为援助。”
“只是根据情报,李利去了河东之后,大放异彩,竟然在政务之上,展现了独特的天赋。他免口赋,招流民,剿盗贼,收世家,种种举动,让他在河东深得人心。也在关中各地大受好评。因此,河东世家为其所用,就连荀公达,钟元常等人,也与其书信往来。”
“不过,李利这一切,究竟是他自己所为,还是身后有高人指点,就不得而知了。据悉,贾诩贾文和就是李利的谋主。”
“依我之见,应该是李利控制河东之后,在关中无土可扩,于是便把目光投向了他最容易得手的上党。这应该才是事情的真相。”
许攸听完之后,第一个表示赞同:“李傕与李利只是叔侄,并非父子。以李傕的性子,只怕是不太愿意见到李利势力大增,从而变得不可控。而李利想要扩大自己的地盘,关中已经没了他下手的机会。而关东他又不敢来。于是就朝并州下手了。”
辛评道:“贾文和当世智士,神于机变,这一切只怕是他在背后为李利谋划。”
郭图开口道:“李傕等刚与郭汜、樊稠火拼一场,正自苟延残喘,又要防着马腾、韩遂。有甚余力来图并州?我也同意正南的判断,此事乃李利小儿所为耳。”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七言八舌的,就把事情还原得七七八八了。袁绍见大家都说是李利的个人行为,精神不禁就是一振。个人所为那好说啊,跟李利打下去就行了。打李利一个人,和打朝廷一群人,那可完全是两个概念的。
袁绍心中有了计较,却又看向荀谌:“友若,公达在关中,与一班武夫为伍,有甚出息,何不招至冀州,为吾效力?”
荀谌,荀彧的兄长。这会的世家很有意思,早就知道了鸡蛋不能放一个篮子里的道理。荀氏几个杰出的人才,要么在袁绍这里,要么在曹操那里,要么托病不出,闭门不仕,要么就在朝廷;历史上的诸葛家,一仕蜀,一仕魏,一仕吴。最早荀彧也是来了袁绍这里的,结果一看觉得袁绍不太像能成事的,又有哥哥在这里,不想和哥哥相争,索性就跑到另一个地方也就是曹操那里去建功立业去了。荀攸则是刚开始谁也不跟,只跟着朝廷,只是朝廷实在是太不给力了,历史上的荀攸无处可去,只好去了曹操那里。
颍川荀家,世为大族,又是荀子之后,在士林中影响力很大。但荀家这么多人才,袁绍却只得了一个荀谌,他心中早就不舒服了。荀彧去了曹操那里也就罢了,反正曹操是自己的小弟。荀悦、荀衍都托病不出,荀攸跟着朝廷去了关中,现在还待在那里,这是几个意思?是想说明自己还不如李傕等人有吸引力吗?
荀谌听了,也很尴尬。他这个侄子,自幼父亲死得早,打小就顶门立户,自个有主意得很。年龄也与自己相差无几。自己写书去招没问题,若是荀攸不来,岂不是很没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