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招安白波(2 / 2)
李利就受过教训了。他招募四方流民。给田种,免田租。日子好起来了,就有人纠集起来闹事了。说要回原籍去,要讨回自己原来的田地。
你走就走吧,还要带着大伙儿一起走。有一伙杨县的,就纠集起百来人,一起跑了。跑回杨县去了。回去了却发现,自家的田地被官府(李利)给占了。于是就向官府告状,拿出以前的文书证明出来,说这地是自己的,要还给自己。
官司打到李利跟前。李利不由勃然大怒。这地不是他占的。他是从盗贼手里抢回来的。凭什么他就要还?
有本事盗贼打过来的时候,你们别跑自己去守住啊?那伙人又不依不饶的,说剿匪抓贼是官府的责任。
胡搅蛮缠的弄得李利十分头大,本来还想补偿一二息事宁人的。结果那伙人又大肆宣扬鼓噪。贾诩知道这事之后,就来劝李利,说这种历史遗留问题有很多。要是这次把田地归还了,只怕下次前来讨要的人会更多。如此一来,河东的大好局面,只怕就要立时崩溃。太守你现在救他们于水火之中,给地方住、给田地他们种,除了让他们纳税给朝廷之外,并无其他苛刻之政。他们竟然还不知足,这是意欲何为?
天下间,不知道多少人流浪在外,横死于山野沟壑之间。尸首都喂了野兽。魂魄不得还乡。太守你已经是仁德无双了,对于此事万万不能心慈手软。一定要杀鸡敬猴。把事情给压下去。不然,这河东,就镇不住场面了。百姓的心思多了,就不会老实种田了。这会影响到河东的大好局面。
李利听完贾诩的话之后,立马醒悟过来。于是便让人把带头闹事、闹得最凶的几个抓了起来,当众斩首示众。血淋淋的事实,让那伙人立马安静下来。然后老老实实回去种田去了。
通过这起事件,李利又学会了许多。很多事情,你不能光看它表面是对是错。是正义还是邪恶。要看它是否有益于自己的事业。有益于大局的稳定。如果是,那么错的也是对的。如果不是,那么对的也是错的。
这起事件之后,河东各地田庄的百姓,又重新分配了一次。尽量把户籍相同的人都分散开来。这会官话只有读书人和做官的人会讲。百姓哪怕是一个郡的,也是各县有各县的口音。这样让他们分散之后,许多时候言语都不通,也就没了串联闹事的机会了。
李利又在郡中推行后世的保甲制度。让十户人家为一甲,共同监视,如有异动,立时上报。否则出了什么事,大家就一起连坐。这个,对于防范违法犯罪,也非常有效果。
现在河东的许多田地,都挂在了李利的名下。事实上,李利已经成为了河东最大的地主。他把地块分割开来,设立一个又一个的田庄,然后把这些田地,无偿给流民们去耕种。然后只收取他们国家规定的三十税一的田租。以此来收拢民心。
河东有着盐、铁以及铸钱之巨利,百姓身上那点钱,李利已经不屑于去盘剥了。白波谷的二十余万人,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被分散到了各处。韩暹等人的军队,在进行整编(必要的政治学习)之后,一支驻防并州与河东的交界处,一支驻守箕关,一支守卫河防。
与此同时,李利招安白波军的奏章,也被送往了京师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