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石英砂(2 / 2)
实则,裴卿拿挖出来的河泥当一般等价物,都给兑换了石英砂。
石英砂是制作玻璃的主要原料,一般都来自海砂,但昔县并不靠海,因此这种矿藏只能依靠系统兑换。
兑换来的材料现在都堆积在县城里面的玻璃工坊里,工坊里有几个琉璃匠人,是新近由黄家商队秘密的替裴卿聘来的。
毕竟,只有皇宫里面才用得起琉璃,匠人们都被内务府严格把控,能偷出来的这几个匠人, 还是用的死遁脱身、注销匠籍的方式。
所以,价格高昂远超珠玉的琉璃在本朝是非常稀罕的,稀罕到平民根本没有听说过。
当然,它的售价也是普通人不敢听说的。
别说偏僻的瑞王府,就是京里的王府也没几个拥有琉璃器的,它们都在宫里!
前朝盛唐,陶瓷业得到极大发展,南方青瓷、北方白瓷成为日用容器的首选。
而宫廷多用金银器皿,琉璃器也多了起来,在唐朝元稹《咏琉璃》中描写“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尘”就传达出当时琉璃灿烂如玉的诱人风采。
《石雅》曰:谬琳, 流离也, 或作琉璃。曰流离者, 约言之, 详言之为壁流离。《盐铁论》曰:章鸿钊碧玉、珊瑚、流离,咸为国之宝。
前朝盛唐视琉璃之为国宝级别的珍贵之物,而本朝继承了前朝的意志,自然也十分稀罕琉璃,可古怪的是他们同前朝一样,最推崇的却是西域而来的域外琉璃,本土的琉璃制作虽然有,但太稀缺了。
裴卿想做玻璃,自然是看中了它的巨额利润。
本土玻璃的制作需要经过采石、冶炼、添加纯碱、草木灰、铅丹等一系列配料,通过熔化、成型、退火等复杂工艺,相比起瓷器而来,可谓成本高昂。
而裴卿手里的工艺却是比如今生产力条件下的琉璃工艺好太过,足以堪称物美价廉。
更何况,现金的玻璃制作工艺别说“葡萄美酒夜光杯”中的夜光杯,就连翡翠白菜也能用玻璃仿出来。
故此这一阵子,裴卿去的最勤的就是琉璃工坊。
工坊是拆迁了二十家破屋后盖起来的水泥厂房,里面设置了不同的车间,在熔窑内进行,将配好的原料经过高温加热,形成均匀的无气泡的玻璃液,再将熔制好的玻璃液转变成具有固定形状的固体制品……说起来简单,实则做起来非常不容易。
光是把所有原料粉碎这一项,就费老鼻子劲了。
鉴于这种情况,裴卿通知曾强,让他想法在修河道的同时造几处水力磨坊,不仅要有公用的,还要有民用的,有了水力磨坊,以后大家的工作量才能减少,才能腾出手来做更多的事。
水利工程在进行,玻璃的制作也在进行,带回来的那些羊群则已经有羊倌放牧了。
做了这么多事,时间也匆匆过去了大半个月,裴卿却有点心里嘀咕:怎么互市要那么久的吗?黄家商队的边贸还没结束??
<!--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