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太史子义(一)(2 / 2)
“太史慈,谨受命!”
这位名叫太史慈的青年人,没有争辩一句,接过奏章,飞马而去。
日夜兼程,餐风饮露。
太史慈从东莱黄县出发,一人双马,途经兖州豫州,这一路上,只在颍川郡唐太守的侄女婿荀彧家中吃了一顿菜饭,同时换了一匹良马。
紧赶慢赶,一进洛阳城就直奔公车署,总算快了一步。
公车署门口人山人海是没有,但是也排了一条长龙,都是各地派来上呈奏章的从吏,还有些没有绶带和印章的普通百姓。
没错,除了官府,各地百姓也能上奏章。
比如汉灵帝刚被中央选定为皇帝的那一年,当时还是白衣平民的卢植就直接上奏疏,劝谏大将军窦武不要大肆给窦氏一族封爵位。
再比如,太平道叛徒唐周就是从这里送了一道奏章上去,把黄巾军准备起事的计划给抖了个干干净净。
太史慈扫视一遍,没发现有认识的青州刺史府之人,排在前面等,问了守门的士兵,近段时间也没有来自青州刺史府的奏章上呈。
于是安心地开始排队等候,估摸着怎么也还要一个半个时辰才排到。
公车署是个什么地方呢?
听名字就知道,这里管的是公车。
汉代虽然已经有改良的蔡侯纸,但更多地还是习惯使用竹简。
因此这些从各地上来的奏章,需要送到尚书台的,堆在一起,平均一天下来都有几千斤重。
像电视剧里那样几个人怀里抱着,慢腾腾走过去,又费人又费时,都是放在板车上,拉到宫里面去。
这个拉车就叫公车。
后来发展到,什么接收贡品啊,还有接送征召人员啊,都由公车署一起管了。
凡吏民上章,四方贡献,及被征召者,皆由其转达。
太史慈在后面拍了拍衣服上的灰尘,又抖了抖靴子上的泥巴,一边晒着冬天难得的暖阳,一边跟着队伍慢慢前进。
忽然听见后面马蹄声渐渐靠近的声音,随意地往后面一瞟,就见到一辆轻便马车停在路边,一个腰间配着黄色绶带的小胡子文士往这边过来了。
这人,太史慈再眼熟不过了,刺史府和太守府中间的骂战,来来回回好几趟,中间有几次就是这个人把刺史府的意见送过来的。
太史慈这才恍然,难怪被自己赶上,这刺史府的人坐马车来的,要是他也骑马赶过来,自己拼了老命也追不上啊。
周清同样扫了一遍排队的人员,没有发现眼熟的太守府人员,问了公车署的门卫,也得知最近没有东莱郡的奏章送过来,心头畅快地松了一口气。
然后安安静静地排在太史慈后面。
“咦?他没认出来我?”
太史慈心头讶异,周清要是认出他来,高低得找个理由插队,好排到自己前面去,这一脸自然地排在自己后面,肯定就是没认出来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