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金城千里(21)(2 / 2)
大兴禁中
“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後,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圉而免刑戮,除去收帑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後,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
淮阳公主杨暄宁凝神而视手中这篇千古之音,沉吟良久,长纱坠地,观文阁窗棂上映着她斜长的身影。
“师傅经史大家,可知秦朝一统天下,为何却二世而亡?”立在淮阳公主身后的帝师姚思廉心中吃了一惊,也许是这世事变化才使得这个本应安享尊荣的弟子变得郁郁寡欢。他扭头看了一眼四周,很多古籍从书架上取出,散乱的堆在一侧,想必也是公主所为。
“贵主这些日足不出户,便是在想这些?”杨暄宁是姚思廉看着长大的,从天真烂漫到亭亭玉立,他受命为代王师,同时也是禁中为数不多为诸王妃主讲经的人。姚家世袭着史,其父姚察曾任梁、陈之史官,先帝在世时颇为倚重,每每行至梁陈故地便要与之纵论兴亡之道。如今,他已贵为帝师,成就了天下士人“为王者师”的终极梦想,却眼看着国本动摇,山雨欲来,内心中又怎能不唏嘘呢。
“贵主无需为这些事所烦心,军政要务自有代王处之。”姚思廉劝慰道。
“世人都曰秦之亡于暴政,我不以为之。”杨暄宁转身望着姚思廉,眉目灼灼。
“臣愿洗耳恭听。”
“司马迁说‘借使秦王计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便不会有倾国之祸,那为何汉袭秦制,而未尊殷周分封,却可享国长久?”这是杨暄宁长久以来心中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