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一章 解密(二)(2 / 2)
初仁皇帝说:“朕看了你父亲写的策论。”
岳千烛想起当日苏逢磊出狱之时两人在马车上的谈论,她说了很多影响到苏逢磊的话,让苏逢磊心头一惊。她也承认她的想法都是从父亲写的策伦中延伸出来的,所以这本策论就被苏逢磊借走。
初仁皇帝如此信任苏逢磊,君臣一心。她早就应该想到苏侯爷已经将父亲的策论交给圣上看了。
“是。”岳千烛直接应道。
初仁皇帝嗯了一声,说:“那你说说你看法。”
岳千烛摇头:“臣女浅薄,说不定会冒犯圣上。”
“无妨。”初仁皇帝难得碰到一个年轻人来与自己谈论过往未来,自然不会放弃:“这部分,朕恕你无罪。”
那其他部分就是该有罪治罪的意思呗?
岳千烛轻叹一声,只能这样了,不如将自己和父亲的想法好好说说,算是帮助父亲传到圣上了,了却他老人家的遗憾。
“先帝之乱是因为皇子众多,外戚干政频繁,难以树立储君为祸端。三年战乱,诸子争帝,血染山河,民不聊生。圣上登基之后百废待兴,为了能够快速的整顿国内局势,您就直接重用了您身边最得力的三位大人。”
一直冲锋前期的沐映行,一直善后的薛清平,一直稳住言论刺激的苏逢磊。他们三位后来以此被封为元帅,国公,成益侯,三人与初仁皇帝一同支撑住了离破碎的齐越。再加上后来沐映竹做了贤妃,薛素美成为德妃,长公主嫁入侯府,都足以看得出初仁皇帝对他们的器重。
岳千烛继续说:“国朝初立,天下不稳。圣上依旧派可信任的沐元帅继续打击逃跑的残兵败将,苏侯爷因为一直处在朝中最为了解朝局现状故而一直伴驾左右。与他们相比,薛国公并不是最出彩的那一位。”
初仁皇帝轻笑一声没有说话,如果读了这段被记载为历史的史册,稍加思考,这些都是不是秘密。
岳千烛看出初仁皇帝的嘲讽,也不气恼,接着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说:“直到十年前,齐越经过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终于稳定下来。薛国公提出海纳百川,取各地治理之所长来变革齐越,他的办法很是奏效,为齐越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圣上很是信任他,便由他执导这次变革。”
岳千烛虽然恨薛清平,不过抛去家仇,以前的薛清平确实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事,是一位可靠的大臣。可是随后奔赴而来的利益让被众人夸赞的薛清平彻底失去了方向。
“三方权臣相互制约,齐越稳定,迎来了全盛期,很多人就建议圣上广开后宫,但是您并没有采纳。”岳千烛闪过一丝悲伤:“因为对您而言,皇后娘娘仙逝便是失去一生所爱,后宫如同虚设。”
初仁皇帝面色平静,如岳千烛直白所言,他的一生所爱都没有了,又何谈什么后宫。当时多少人让他广开后宫,他没有生气只是感到失望,失望与他一同出生如此的老臣没人理解他的苦楚。最后他还是排除万难,将沐映竹追封为皇后,这才堵住悠悠众口,也阻止有人打皇后之位的心思。
只是没想到,十几年后却被一个小姑娘理解,想想竟然有些酸楚
岳千烛倚着栏杆,继续说:“您膝下只有三个儿子,不设后宫不加子嗣,还能解决先皇时期众多子嗣自相残杀的悲剧。可是,您还是没有全然否定先皇的决定——”
“正如您一直不立储君。”岳千烛接着刚才的话说:“三方权臣制约是在全盛时期,但是随着皇子们的长大,随着他们入朝为政,带军为帅开始,平衡注定要被打破。”
岳千烛叹了一口气,想起父亲书里写的东西,又想起自己经历的这些,不免唏嘘。
“皇储是必须要立的。臣女猜测,圣上是有心将沐濋当作储君候选,将他远调,等他立功,给他兵权和王权,就是为了培养自己的继承人。可是啊,沐濋没有夺储之心。”岳千烛微微一笑:“圣上一直觉得愧疚沐濋,知道他无心争斗就打消立他为储的心思,给他想要的自由和无拘无束。所以才会继续巩固他的权势,让朝臣甚至是您都无法轻易撼动,让未来储君都不敢与他为敌。”
初仁皇帝眉毛一挑,他可不记得岳千烛说的最后一句话出现在岳凌的策论上。看来是这个岳家小姑娘自己的推算出的,只因为她太了解濋儿了。
“现在圣上的选择就只有大皇子与二皇子。可惜前期二皇子过于低调怯弱,大皇子势如破竹,这种不平衡的局面是您最不喜欢的,所以您才会一直没有下决定将大殿下立为储君。”岳千烛的双眸蒙上阴霾,说到这里似乎理解了圣上为何迟迟不立储君的原因。“但是二皇子还是崛起了,不管二殿下是因为什么原因才有了野心。可是几番争斗下来不仅没有落于下风反而能够与多年的薛党抗衡,圣上应该非常满意了。”
这一点初仁皇帝并不避讳,他曾经私下里赞叹过夏恪勤。他的三个皇儿中,夏沐濋的性情最像他,但是论起隐忍和野心,他的二儿子继承的才是最全的。可是最全不代表他最满意夏恪勤啊。
“当然,满意不是圣上偏爱二殿下的原因。”岳千烛的话直接戳到初仁皇帝的想法上。这让初仁皇帝一愣,不由自主的看向坐在地上的岳千烛,开始对她有所琢磨。她的话可是远超她父亲的策论。
岳千烛不知道圣上的想法,只是话说到至此,她可是将自己的心里话都掏出来,她确定自己能不能活过今天,不过能够与圣上畅谈,将自己的见解发表出来,过了嘴瘾也是不错。
她说:“大殿下固然非常厉害,可是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母族太盛。先皇之后的动乱表面上看是皇子间的争夺,但是烂在根里的则是埋下多年的外戚干政。”
如果不是那么多的外戚你争我夺最后将朝堂搅的乌烟瘴气,也不会让耳根子软的先帝迟迟下不定决心,成为祸患。
岳千烛记得父亲的书里写着,外戚干政是祸患根源。她记得她与苏侯说起之时,苏侯的表情是诧异和惊奇,他惊讶的不是这个言论,惊讶的正是父亲与圣上不谋而合。一个小小的地方乡侯能够与在不上朝的前提下有如此观点,想必一定会震撼到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