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张颌和他相关的女人(下)(2 / 2)
乌巢被烧,袁绍败局虽成,然而也应该是“余粮尽军心散”之后的事,事实上却是在乌巢被烧瞬间,这样庞大的军队顿时土崩瓦解,张合在此时起了几乎是关键的作用。
曹操火烧乌巢之时,《合传》说,“(袁)绍但遣轻骑救琼,而以重兵攻太祖(曹操)营,不能下。”
这里所领“重兵”的无疑是张合、高览,二人的突然投降,使得袁绍的这支“重兵”或降或逃,一下子烟消云散,受乌巢之火与重兵覆没的双重打击,袁军才马上军心散乱以至崩溃。否则若是袁绍粮尽前全军死战,曹操方即使胜利也要付出相当大的伤亡。
…… ……
有人说,张合之死,是司马懿的阴谋:
以往,张合和司马懿在战略、战术上发生过分歧,这一次又是司马懿欲以全部主力增援祁山前线,而张合建议分出前后军以防诸葛亮来袭。结果,虽然蜀军此时获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是,最终诸葛亮还是因为粮尽,无法继续作战,被迫撤退。
《三国志?张合传》:“(张)合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张)合膝,薨(hōng),谥曰壮侯。”
这是较正式的说法,然而却是为司马懿隐讳了部分实情。
《魏略》记载:“亮军退,司马宣王(司马懿)使(张)合(追击),(张)合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难道司马懿不知道这个兵法吗?还是知道,为了陷张合于死地而故意为之呢?)宣王不听。(张)合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合髀。”
也就是说,张合与司马懿发生了最后一次争执,最终导致张合丧失了性命。
诸葛亮以性格谨慎而闻名,很难想象在撤退中会露出破绽,或不设伏兵,任其敌军追击。张颌主张不追击,是完全合理的。但是司马懿不听,强迫张颌追击。
难道说司马懿是不知道诸葛亮的个性?还是被失败冲昏了头脑,结果在张颌面前显得有些歇斯底里的固执?这样的追击,实际上是将张合置于必败之地,甚至是死地。
张合对此一定有所觉悟,然而主将有强令,他尽管“不得已”,还是得遵命,而这一次的情况,又被他自己预料中了。与同一个人发生这么多次争执,在司马懿一生中是仅见的,而几乎每一次都是被张合所料中。
自张合一死,全魏就再未出现在智计上使司马懿处于劣势的人。
陈寿对张合的评价是:“(张)合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
这样的智将,在朝野内外有着崇高声望,甚至为诸葛亮所深深忌惮。但同时也难免为猜忌多疑的司马懿所忌。
更明显的是,此战中张合所料皆中,而司马懿先有上邽之失,后有祁山之败,一旦宣扬到朝廷上,势必会动摇他今后的地位。于是,在诸葛亮退兵,魏国胜局已定的情况下,木门口追击战很可能是司马懿借刀杀人之计。
由于最终的胜利,魏明帝也不便对大将之死再追究责任。司马懿在此战中出现这么多失误,还丧了大将张合,却依旧得到厚赏。
可是,张合之死令魏明帝悲痛不已。“帝惜(张)合,临朝而叹曰:‘蜀未平而(张)合死,将之若何!’司空陈群曰:‘(张)合诚良将,国所依也。’”。
由这段对话可见,张合被明帝和重臣们视为国之支柱,他的死,是魏国重大的损失。
张合葬于木门峡谷中。时至今日,木门峡谷中仍存有张合坪、张合墓。
张家坪(原名张合坪)位于木门道峡谷东侧,为诸葛亮与魏将张合作战时的埋伏之处。峡谷西侧为十悄地梁,其下有诸葛亮拴马之处的拴马湾。峡谷低处有一小山石,成椭圆形,名曰“石鼓”。另外离石鼓不远处有一土堆小丘,形如巨钟,故称“土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