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军史小说 > 新三国终结者 > 第264章 咸阳渡口之战

第264章 咸阳渡口之战(1 / 2)

上一章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好书推荐: 九零空间小神医  现代镖师实录  傲世英侠传  异世故友  逆天狂妻要翻身  奥特之时空圣战  斗罗之死神灭却  无限之异兽进化  重生2020当导演  甜宠101式:恶魔在身边 

Ps:衷心感谢老朋友午后时光昨日打赏本书五百八十八起点币。

这周的收藏、推荐和点击都不理想,情绪有些低落,突然感觉有点累了,学生军训结束,下周一就正式开课,教学任务又很繁重,稍事休整,但上午接到本书责任编辑皮卡丘老师的通知:本书获得登上下周“分类重点推”榜的宝贵机会,请保持更新!

谢谢皮卡丘老师的厚爱和鼓励!

再坚持一个星期!

------------

“加速,冲断浮桥!”楼船右校尉孙威矗立河关号舰首吼道,河水号因火势较大,张允下令弃船,人员转移到后面的楼船上,由孙威指挥作战。孙威看到黑压压的鲜卑人急匆匆的通过不远处的第三座浮桥,焦急万分,等不及了!

岸上传来熟悉的喊杀声,大帅到了!

士卒们怒吼着加快摇桨频率,河关号、湟水号、临羌号、龙耆号和破羌号齐头并进,快速冲向熊熊燃烧的浮桥,咔嚓!咔嚓……浮桥断为六截,水流推着四条火龙顺流而下。

“把船上的火油全倒进水里!”没有时间了!

士卒们抱起一桶桶火油向水里倾斜,油层顺流而下向浮桥漂去。

空气中弥漫一股浓烈的油味。

“快跑!”扶罗韩、阙机、奚斗卢灵、宇文烈敏和白马铜等站在北岸上,朝浮桥上的族人大声喊叫。

鲜卑人和匈奴人感受到了危险,快速跑了起来,浮桥剧烈摇晃起来。

蓬、蓬……上游河面突然火光冲天,十几条火龙席卷而来,人们顿时面色煞白,大声惊叫,争先恐后向前奔跑,浮桥顿时拥挤不堪,落水、怒骂、救命声此起彼伏。

浮桥笼罩在烟雾之中。

蓬!蓬……浮桥烧着了,人们忍受不了灼热和呛人的浓雾,丢掉兵器,跳进河水……

惨叫声四起……

扶罗韩痛苦的闭上眼睛。

-------

夕阳下,河风吹拂。

二十艘楼船停在岸边,士卒和工匠们正忙着修理受损的楼船。

岸边漂浮着人和马的尸首及各种物品,残存的木船和木块烟雾弥漫。

对岸,一群群战马来回奔跑。

岸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将士们谈笑风生,正在安营扎寨,营寨连绵几十里。

贾诩和徐荣从河阴赶来拜见,贾诩留下。

荀攸、皇甫嵩、段毅、武虹、韩琦和华佗等带来了三千六百多车的粮草辎重和四千多头牛到了渡口。

---------

第二天,战报出来了。

榆林子和咸阳渡口之战,杀死鲜卑人六千七百余人、俘虏三千四百余人;杀死匈奴叛逆一万四千余人,俘虏六万四千余人(包括五万余名牧民);缴获战马五万四千余匹、牛羊十四万多头,铜钱及金银珠宝等折合三亿四千多万(九成是匈奴人的钱物),还有九万多张兽皮,堆积如山的军械和四千多辆大车。

我部三千四百余人受伤(阵亡九百四十三人,重伤三百四十七人)。

--------

榆林子。

盆落的尸首就地安葬。

刘靖把缴获的雄鹰金冠交给于夫罗,物归原主,这是他父亲羌渠单于的遗物,羌渠被杀后,金冠为新单于盆落拥有。

这顶金冠据说是匈奴的第一位单于-头曼单于命工匠打造而成,作为匈奴单于权力的象征,世代相传,相当于皇帝的玉玺。

金冠为纯金打造、沉甸甸的,熠熠生辉,由鹰形冠顶和圆形冠带两部分组成。冠顶呈半球体,雕浮四只狼和四只盘角羊咬斗的情景,冠顶上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俯视狼羊咬斗。冠带前部有上下两条,上条为半环形,中间及其末端之间有榫卯插合连接;后部有一条,两端有榫卯与冠带前部下条相接,组成圆形;冠带左右两边靠近人耳部分,前部上条两端分别镌刻张口露齿的卧虎,下条两端为巨角盘卷的羊,后部两端为低首伏卧战马的浮雕图案,其它主体部分为饰绳索纹。刻画细腻,图案清晰,惟妙惟肖,精致绝伦。

“叩谢车骑将军!”于夫罗带着呼厨泉、挛提豹、挛提去卑、呼衍阔和丘林津(右贤王挛提都阔宣留在了美稷单于庭)等跪伏在地,神情庄重,三叩九拜。

于夫罗毕恭毕敬,双手接过雄鹰金冠,站立起来,戴在头上,威严庄重。

“叩拜大单于!”左贤王挛提呼厨泉领头高呼,匍匐在地。

“叩拜大单于!”挛提豹、挛提去卑、呼衍阔、丘林津、须卜德林、丘林国及众匈奴人跪伏在地。

于夫罗笑盈盈的招呼众人平身。

匈奴贵族们在营地争吵了一天,最后接受了刘靖的提议。

呼厨泉为左贤王、都阔宣为右贤王、须卜德林为左谷蠡王、丘林国为右谷蠡王、挛提豹为左大将、挛提去卑为右大将、呼衍阔为左大都尉、丘林津为右大都尉、须卜霍敬为左骨都侯、丘林虎为右骨都侯等。

双方都有得失,利益均衡。

上一章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书单推荐: 红楼之春色满园 让你当压寨夫君,你活成了山大王? 从美利坚到法兰西 回到原始社会当大酋长 大燕暴君 大唐:开局就摊牌我是未来人 师天下 争霸异世之百族混战 靖天下 我在大宋吟诗作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