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四政(1 / 2)
军民分化,使陈平的实际之兵在减少。原本六千之兵,现只有二千之数。
但陈平认定一点,兵不在多,在于精。
张昭的话,再次得到印证。
用粮召集流民,用兵俘虏黄巾,人口可得也。
陈平始终保持爱民爱兵的形象,谨遵张昭的话,在兵车行的路上,吸引了大量的流民。
随着流民的不断加入,虽然粮食在减少,陈平所掌之兵,所御之民,却越来越多。
到达东阳县时,陈平手中的兵已过七千余,流民更是达到了万余。
这本应是意气风发之事,但看到东阳县城的一切后,陈平那颗火热的心,变得冰凉。
这就是东阳么。
陈平驻马而立,看着眼前的一切。
首先是城门,那木制的城门,已失去一扇,而另外一扇,则是破了四五个大洞。作为防御最强的城门,现今以成这般模样,看来东阳县,已被黄巾完全攻破。
跨过城门,青石铺成的道路依在,但道路两旁的集市,却再无一人。
丝丝的青烟从房屋的废墟中冒出,黑黑的焦痕印证了以往的繁华。
几只野狗不时从废墟中穿过,叼起一两块碎骨,吃的津津有味。
放眼望去,整个东阳县城,一片衰败与萧条。
陈登口中那繁华的东阳县城,现在变成了这般模样。
黄巾之潮涌过,东阳残破。各小士族与地主,在这黄巾之乱中,就此湮灭。土地沦为无主之物,平民不是加入黄巾,就是成为流民。
战争留下的残酷,是那么的触目惊心。
它无法修复,只能重塑。
“推倒重建,所有的尸体全部掩埋,所有的土地重新分配。此刻正是春耕之时,吾等需早日规划,不要误了时令。”
双腿以能站起的张昭,看着残破的东阳,对陈平说出了他的建议。
“现东阳之况,可谓如火如荼。不知子布兄,有何规划乎。”
张昭闻陈平之问,言道。
“仁孝敬天为先,增长人口为要,发展工农为急,土地盐铁为公。”
其一,仁孝敬天为先。
遵循大汉国制,以仁,孝,治理东阳县。而敬天,其实是敬百姓。
民心,就是天心,民意,就是天意。
张昭能将民放在第一位,这让陈平十分感慨,也同时对张昭的内政能力,给与肯定。因为陈平非常清楚,得民心者,得天下。
其二,增长人口为要。
推倒重建,必须增加人口,有了人口,才能发展,才能建设。此乃重中之重也。
其三,发展工农为急。
工,农,二业,可以说是重建东阳的重要保障。
在陈平的强烈要求下,工之业,由张昭为主,墨家胡鞅为辅。
农之业,由农民为主,官家为辅。
这些原本是农民的流民,对于田地,有着无与伦比的热爱。
陈平绝对相信,只有农民,才能打理好农田。任何外在干预,反而会适得其反。
其四,土地盐铁为公。
将东阳县的土地,除士族地主外,全部归于公家。
施行屯田制,分民屯与军屯,提供农具,种粮。种得粮食,一半归于农民,一半归于官家。
擅开私田者,擅种私田者,一经查出,以公田算。
士族地主捐公家粮者,按捐粮多寡,给与官职和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