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八章 整合资源(1 / 2)
李华勇找到陆于泉,当然是为了中银大厦项目后遗症的事。他把昨天见到老雷的情况说了一下后,最后对老陆说道:
“老陆啊,大陆这情况你也清楚,无论是以前的九龙建设也好,还是现在的陆记营造也好,想在这边发展的话,那你们就一定要搞好和华夏建总这种单位的关系,因此这件事的首尾还是要处理好。”
李华勇说到这就不再说了,他相信以陆于泉的老练,很容易明白自己话里的意思。记得还在“九龙建设”刚被收购的时候,陆氏兄弟就在记者会上雄心勃勃的宣布,新组建的“陆记营造”要进军大陆市场。然而外埠的建筑公司真有那么容易在中国市场讨生活吗?答案一目了然:绝对没那么容易!
事实上在真实历史中,外国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倒是在国内遍地开花,北上广等地几乎云集全世界所有知名建筑设计事务所。但如果只说施工的话,除了改革开放早期能见到日本施工企业的身影,另外有少量香江建筑公司在国内讨生活之外,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公司基本都无法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国内有专门针对建筑市场的保护政策吗?当然没有。据李华勇了解,世界上其他很多国家和地区,倒是有非常多的相关保护政策,比如香江,比如美国,这其中尤其是美国,建筑行业的保护政策集中体现在资格审查上,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准入制度”,美国建筑市场的“准入制度”为全世界最严。
和这些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的建筑行业当然也有自己的“准入制度”,但其实已经算是非常宽松的了。
这方面的政策之所以宽松,这当然不是制定政策的那帮人偷懒,要知道发改委那帮人多聪明啊,他们是知道这方面的政策宽松一点或者严格一点其实无所谓,反正再宽松的政策,外国建筑企业肯定也不会是国内施工单位的对手。
之所以敢这样说,这是因为建筑产业和其他一些产业相比,尤其是一些新兴产业,它的技术含量相对并不算高,属于大家常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讲大家应该是清楚了,大凡只要是“比人”的产业,咱们国家可是从来就没怕过。
一旦谈论到类似的问题,很多人单纯认为这仅仅是因为中国的人工费便宜,这其中包括很多所谓的“砖家叫兽”,说起“廉价劳动力”或者“人口红利”这一套个个头头是道。
但李华勇一直认为,这种提法应该是有失偏颇的。李华勇认为与其说什么“廉价劳动力”或者“人口红利”,那还不如用“性价比”这个词来解释更准确一些。
中国建筑和中国很多其他制造业一样,而中国制造的力量,保证了中国企业一旦进入某个行业,往往能够将一个行业的大多数机会吃干抹净。
这种事情在真实历史中可是发生了很多次啊!
相当多的制造业,除非中国人还没有技术,只要中国企业一旦获得相关技术,把这个行业变成一个比拼产能的事了。那么在这种竞争中,中国基本就没有输过。
那么这其中的核心是什么呢?李华勇认为就是“性价比”。中国生产的东西也许不是最好的,中国生产的东西当然也不可能所有都是最便宜的,但综合各种因素来考虑,你会发现中国人生产的东西可能“性价比”最高,这才是后世中国制造能称雄世界的真正原因。
就以李华勇最熟悉的建筑业为例,李华勇当然不能说中国建筑工人的技术最好,并且到了后世以后,比中国穷的国家多得是,因此也不能说中国工人就是“廉价劳动力”。然而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你会发现在工地上只有使用中国工人,这才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而这个,其实才是中国建筑能横扫全世界的真正原因。
前世因为工作的缘故,李华勇经常有机会和外国同行交流。前世有一次他去南美某国家投标,正巧碰到几个经常在国际建筑市场打交道的老熟人,于是几个人就聊开了。
李华勇记得那时美国某智库正炮制出一篇“*****”的文章,洋洋洒洒上百页,大家的话题就从那里开始。李华勇对外国同行说道:
“大家说这个美国智库的研究院是不是有点弱智?这都什么年代了,还在炒这种冷饭,大家都是见多识广的人,你们说说看,你们相信我们国家会去侵略别人吗?”
几位同行大笑,其中一位来自欧洲的同行笑着对李华勇说道:“这篇文章关于军事方面的说法那当然是胡说八道,反正我是不相信你们国家会侵略别人,而且我认为这世界上大多数人的看法应该和我一样,不认为你们国家会对其他国家进行军事侵略。但你们不进行军事侵略,不代表你们中国人就没有侵略性啊,因此*****其实还是成立的。”
“嗯?”
另一位本地同行跟李华勇解释:“李工你还没觉悟吗?你们国家的侵略性,其实就来源于你们这种人啊。比如说这次竞标吧,我相信这么多人当中,你是最不受欢迎的一个。因为只要一看到你,所有人都会感受到深深的威胁。”
听到这话李华勇心里美滋滋很受用,嘴里却假惺惺:“哪里哪里,你们都是行业翘楚,哪家不是经验丰富,技术实力雄厚?我们这次来嘛,那纯粹就是来见世面的,向大家多学习。”
“是的,我们的计算积累是比你们多一点,但是当我看到你以后,我其实已经想放弃这次投标了,我知道你们也掌握了这个技术,但是你们的成本控制能力......”一位美国同行这样冷冷对李华勇说道。
“我们倒是能够把成本控制得和你们差不多,但是我们的技术就......”一位本地同行这样唉声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