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币制改革2(1 / 2)
北宋铸造的铜钱多数叫平钱,一枚既一钱,另外还有什么折二、折三、当五、当十的暂且不论,只平钱,且只讨论官铸,私铸的没标准。 .
平钱按照官方规定,是有一定铸造标准的,这个标准每朝每代都会有所浮动,但不太大。至神宗年间,全在5斤10两到5斤3两之间晃悠。这是料重,是铸造一贯一千枚平钱所用的原料重量。
是铜钱,其实北宋的铜钱是一种铜合金,铜的例占65%、铅占26%、锡占9%。但铜钱的币值可是按照100%铜算的,这间的差价是铸钱的成本和利润。
没错,北宋铸造铜钱是『政府』的一项收入,基本都是盈利的,很少亏损。到了北宋末期和南宋,由于通货膨胀物价飞涨,铸钱才逐渐转为亏损。可是为了维持经济,亏损也得铸啊。
但是问题来了,北宋的铜钱是流通货币,商业还很发达,东南亚、东亚、还有北方地区都以北宋铜钱为通用货币,有的国家甚至不自己发行货币,干脆拿来主义了。
以北宋的经济发达程度,它要周边国家的购买力强很多,所以买的东西卖的多,铜钱会大量流出到国外。可北宋又不是铜产区,铜的产量跟不这么大消耗量,然后铜价会涨。
铜价一涨大麻烦跟着来了,人们会发现一千平钱价值一千,只能买一千的货物。但是把一千平钱融帘铜卖,却可以卖到更高价格,如一千二百。
那谁还用铜钱啊,大家都开始融化铜钱,算暂时花不出去,铸成器具、佛像放着,也存一大堆铜钱划算。
这么干的人多了,市场的铜钱越来越少,越少朝廷得越多铸造,铸造多了用铜量大,然后铜价涨得更高。这是个恶『性』循环,如果不制止,货币体系完蛋了。
北宋『政府』肯定不会看着不管,于是他们想出一个办法来平抑铜价,这是钱陌制。
钱陌制的对象是铜钱,一千个一的铜钱叫一贯,一百钱叫一陌。这是足陌,意思是没有任何折扣。但足陌用到的地方不多,大多数经济活动里采用的都是官陌和短陌。
北宋『政府』规定官陌为七十七,也是一陌本来应该有一百枚平钱,但现在七十七当一陌用了,等于打了个七七折。
这样一来大家会发现,把这七十七钱融化之后获得铜的价值不如一陌钱高,那自然没裙腾铜钱玩,铜价也相对稳定了。
而短陌则是唐朝遗留下来的习惯,钱陌制不是宋朝创造的,它的出现唐朝还早。但在唐朝出现了除陌和垫陌的现金税,宋朝『政府』也不会放弃这个敛财的机会,那接着收吧。
于是在市面,大家用短陌来表明钱是交过税的,并在七十七的官陌标准根据各行各业的税率不同接着向下浮动。
在开封城里,官府用77陌,街市通用75陌,金银店铺74陌,鱼肉菜72陌,雇劳力婢女68陌,代写书只有56陌……各行各业都不太一样。
要光是这点汇率计算还不太麻烦,更大的麻烦还在后面呢。宋人好像特别喜欢数学,为了能学而时习之,把日常生活和国家财政弄得世界汇率还复杂。
在短陌的基础宋人又弄出来一个省陌。省的意思是官,也是和官府经济行为有关的交易,用省陌计算。如赋税、薪俸、军费开支等等。
为了确保这些绕来绕去的币值兑换率在实际使用不会搞『乱』,北宋专门在各级学校里弄了一门课程教授,其主要的考试内容都是计算各种陌制之间的换算。
《算法取用本末》有例题:七十七省陌钱七十四贯,问为足钱几何?答案为五十六贯九百八十。
别看题挺简单,可里面包含的不仅仅是加减法。洪涛在算院里混的时候,不光自己算错过好几次,连那些宋代的大学数学系高材生们,照样也不能保证每次都算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