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为国选士,主考官之争(2 / 2)
比如欧阳修,逢年过节便有官员前去看望,这些官员都是欧阳修曾做主考官时的学生,即使到他去世那日,这些人都会披麻戴孝。
二人有宰辅之才,未来还需靠着这些进士帮自己治理朝廷呢!
很快,半刻钟便过去了。
二人几乎同时站了出来,皆是信心满满。
“介甫兄请!”
“君实兄请!”
二人甚是客气,其实谁都不想先说,而韩琦等人则是看向赵顼。
此等论述,自然是由官家做主谁先开口。
先开口者,那定然是有些吃亏的。
赵顼微微一笑,道:“二位猜丁壳吧,赢者先讲。”
“哈哈……”顿时,众臣都笑了,猜丁壳看似幼稚,但却不失公平。
当即,二人同时伸手。
王安石伸出手掌,司马光伸出了拳头,王安石赢,王安石先讲。
“咳咳……”
王安石清了清嗓子,走到大殿中央,说道:“臣以为,科举取士,关乎国运,自然也应将变法进行到底。”
“正如官家上次对科举的变革,臣以为,贴经、墨义、诗词三科都应该废除,此次省试应主要以考策论为主。当然,一定不要出如何让天下百姓无饥馑之患的大命题,因为考生们定然已经猜到了此次策论的方向。”
“臣建议,依旧是取奇士治国。这里的奇,不是指奇怪奇特,奇技淫巧。而是指应录用那些有思想有看法,对国计民生有自我观点的举子。我大宋建国百年来,不断发展科举,当下有才者不计其数,但是有思想,有抱负,致力于江山社稷的人才却仍然不多,朝廷应不拘一格,选适合我大宋变法的人才,可为我大宋子民思索出富国强民之策的人才,而非一眼望去,皆是一一模一样,中规中矩的官员……”
一言以蔽之,王安石的主张是:朝廷取士,应取有变法才能,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与深思想、大抱负的举子,为国所用。
说罢,王安石便退到了一边,看其表情,便是对自己的表现相当满意。
韩琦等人也都微微点头。
王安石说了一大堆,其实就是在讲,朝堂取士应该去像他这样的人。
紧接着,司马光站了出来。
其先是露出一抹和煦的笑容,然后开口道:“臣与介甫的意见刚好相反。”
“臣觉得,此次取士,不应该遵循上次官家提出的重策论,轻贴经墨义之法,而应该回归仁宗皇帝所定之法,贴经、墨义、诗词都应该加入考试科目中,且至少要占一半比例!”
此话一出,众臣都微微摇头皱眉。
这不是与大宋的变法国策背道而驰嘛,一向稳妥的司马光怎么会说出这样的主张呢?
赵顼也有些疑惑,不由得好奇地看向司马光。
司马光接着解释道:“臣之所以这样讲,理由有三。”
“其一,今年这批读书人深谙科举规则,他们早已明白当今朝堂的喜好,知晓策论若以奇以剑走偏锋行之,中进士的概率必然很大。每名举子都想着靠着一篇猎奇的文章,一鸣惊人,赢得官家青睐。此次科举若取奇士治国,恐怕今年有一半的策论都是以奇称之,根本分不出好坏,且大多都是夸夸其谈罢了。故而,臣反对取奇士治国。”
“其二,这一批又将有七百余人成为我大宋未来的官员。待他们真正成为州府官员,恐怕至少也在十五年之后了。那时,我们的变法已达稳定状态,朝廷需要的是能够扎扎实实将法令策论贯彻到底的执行型官员,而不是总有奇计者,空谈误国,误朝廷大事。而真正能将贴经、墨义、诗词这些科目完成很好的士子,在处理事情上绝对是脚踏实地,令人信服的,朝廷以后或缺的正是这类官员。”
“其三,科举取士,乃是为朝廷取官,而非取宰相。我们不能用取宰相的名义要求这些士子们。若每次取士,我们都去选择有深刻思想,有巨大抱负的士子,那谁去做那些需要不断重复,甚至微不足道的小事呢!有大抱负大多不拘小节,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呢?朝廷要的是做事的官,而不是定策的宰相。”
“故臣以为,这次科举取士应该重归往昔传统,选择一些真正有基本功,不哗众取宠,埋头苦干而不是夸夸其谈的官员。”
……
听完司马光的话语,赵顼不由得眼前一亮。
此话确实有道理。
作为官家,他自然希望在每次科举考试中都能发现宰相之才,但那是运气事件,且还要看日后的发展,蔡京就是个反面例子。
且朝廷不需要那么多宰相之才,未来缺少的不是能够拿主意的人,而是能够根据主意去踏实执行的人。
这时,韩琦笑着说道:“官家,臣听完后,感觉王安石的主张是要为我大宋寻找更多的王安石,而司马光的主张是为我大宋寻找更多的司马光。”
“哈哈哈哈……”
众臣都不由得笑出声来。
此二人的特点实在是太明显了,但这二人在当下的大宋都不可或缺。
此刻,赵顼心中已经有了主意。
他朝着韩琦等人说道:“你们八人,外加朕一人,同意王安石任主考官的举左手,伸出手掌,同意司马光任主考官的举右手,伸出拳头。”
在座的八人,无人担心得罪二人,故而意见自然是从大宋江山的发展去考虑。
唰!唰!唰!
很快,众臣都举起了手。
曾公亮、文彦博、吕公着、王陶四人支持王安石,剩下四人支持司马光。
赵顼不由得有些无语,没想到最后做决定的还是自己。
而此刻,司马光已经没有信心了。
因为他知晓官家是偏爱王安石的,且王安石确实与众不同。
众臣同时看向坐在上面的赵顼。
赵顼微微一笑,举右手,伸出拳头,选择支持司马光。
“朕投司马君实一票!”
赵顼的行为,让韩琦等人都颇感意外,依照官家的性格,怎么可能让此次的科举考试遵循旧例呢?
王安石显然也没料到一向鼓励创新出奇,并对以往科举多次批判的官家,竟然支持了司马光。
司马光疑惑地问道:“官家,臣……臣不解,您……支持臣的理由是?”
赵顼笑着说道:“我大宋朝,不能没有王安石,但有一个王安石也就足够了;我大宋朝可以没有司马光,但必须要有一批像司马光这样的臣子。”
哇哦!
众臣恍然大悟,有道理,太有道理了!
王安石和司马光也都不由得笑了,此话将他们二人都夸了,但也都骂了。
大宋朝若有一群王安石,各个固执,各个标新立异,追求新举措,朝堂民间非乱套了不可。
只有一个,敢于提出新想法,刚刚好。
而司马光这样的官员,朝堂很多,前有韩琦,后有吕公弼、杨左、苏辙等,兢兢业业,虽无特别的想法,但却是稳固大宋朝堂的基础,越多越好。
“那就这样定了,今年的主考官为司马光、副主考官为王珪,你们二人从明日起便搬到贡院去居住吧,七日后,向朕交考题,考题确定后,再确定省试的时间,散了吧!”
赵顼心情轻松,当即率先离开了垂拱殿。